跳转到主要内容

朝鲜半岛局势或有重大变局?

来源: 张扬
在朝鲜半岛局势迎来重大变局的「前夜」,半岛问题各方都在使劲浑身解数积极谋取主导权和话语权。於中国而言,就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即坚持「半岛不能有核,也不能生战生乱」的原则底线,并通过具体化的落实让朝鲜看清推行这一政策的决心和能力,避免发生误判。

一向紧张而不失控的朝鲜半岛形势,进入2016年后而急转直下。在年初朝韩双方表态改善关系之后,朝鲜方面却一反常态,在短时间内接连进行核、导实验,频频挑动国际社会敏感脆弱的神经。

在国际社会一边倒的谴责声中,联合国安理会紧急通过新的制裁决议,美韩史上最大规模联合军演迭次上演,韩日也先后追加单独制裁,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朝鲜则摆出一副「针尖对麦芒」的姿态,层层加码,不断升级对抗。一时之间,半岛局势波云诡谲,乌云密布,有失控乃至滑向战争边缘之虞。

朝鲜频频显示存在感

1月6日,朝鲜官方宣布成功进行首次氢弹试验,这也是朝鲜自2006年以来进行的第四次核试验。消息一出,国际社会为之错愕不已。就在朝鲜核试验余波未定之际,2月7日,朝鲜又用远程火箭发射一颗卫星。联合国安理会随后就此发表声明,谴责朝鲜使用弹道导弹技术从事发射活动,表示将迅速通过新决议,采取重要举措应对。在随后的3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由美国提交的进一步制裁朝鲜的决议草案,决定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遏制朝鲜的核、导开发计划,在金融、贸易和技术领域进一步采取限制性措施,削弱朝鲜继续实施核计划和弹道导弹计划的能力。这也被视为是联合国20年来对朝鲜实施的最为严厉的制裁。面对严厉制裁和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朝鲜不为所动,举止反倒更为激进,3月10日,朝鲜再向半岛东部海域发射2枚短程弹道导弹,同时宣布所有与韩国决议作废,清算所有韩国资产,通过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打击韩国。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更是表示,要进行更多核试验,以评估新造核弹头的破坏力,并增强朝鲜的核能力。

朝鲜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咄咄紧逼之姿态挑衅美韩等国在半岛核问题上的政策底线?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朝鲜的惯用手法,在国际外交层面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或者国内发展遭遇重大困难之际,朝鲜往往会通过发射导弹等方式制造紧张局势,向国际社会施压,屡试不爽。2015年,朝鲜曾频向美国发起「和平攻势」,先是提出「以暂停核试验换取美国暂停军事演习」的建议,后又提出与美国签订和平协定以替代停战协定的建议,但均被美国以应先在核问题上采取实际行动表达诚意为由拒绝。朝鲜此次铤而走险祭出「险棋」,不排除通过核、导实验迫使美国坐到谈判桌前与其进行对话,进而掌握主动权以达成战略目的。也可看出朝鲜推动核武计划的决心,未来半岛形势不容乐观。

各方反应激烈中国面临压力

朝鲜接连进行核、导实验的危险举动引发朝核会谈各方激烈反应。作为直接当事方的韩国,先是作出暂停开城工业园运营的决定,而后总统朴槿惠又在国会发表演讲称,朝鲜核试验搅乱了东北亚的安全格局,并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朝核问题的性质,将采取强力措施营造迫使朝鲜自觉改变的环境,谋求切实改变朝鲜的「治本之策」,并考虑同美国协商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等事宜。言外之意,似要开启朝韩全面军事对抗的局面。韩国政府的这一姿态转变很快就得到了实际体现。3月7日至4月30日,美韩开始在朝鲜半岛展开「关键决断」和「鹞鹰」两场年度联合军事演习,其中美国动员17000名士兵,并出动「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B-52战略轰炸机等参与演习,韩国方面则出动30万人参与演习。在联合国制裁措施出台后,韩国方面还追加了对朝鲜的单边制裁措施,内容涵盖金融、海运、进出口,以及在海外的朝鲜盈利机构消费四方面。4月份,韩国还将举行国会议员选举,对朝政策无疑会成为影响选举的重要因素,当此之时,朝野政党料将互相展示强硬姿态以争取选民支持,整体对朝政策仍趋强硬。而朝鲜则将在5月份举行劳动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朝鲜时隔36年再度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重要性不言而喻。朝鲜会否提出新的政治路线,特别是在核问题、外交政策等方面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化,值得密切关注。不过,从目前双方以硬碰硬的强势姿态来看,半岛局势在短期内难言乐观。

一向在半岛核问题上持强硬立场的日本,在朝鲜核实验后,日本众议院即通过决议谴责朝鲜。日本内阁也出台了措施极为严厉的单边制裁决议,包括原则上禁止对朝汇款、禁止停靠过朝鲜的第三国籍船舶入港等新措施。在朝鲜向日本海发射数枚导弹后,安倍政府当即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收集情报,确认日本海领域的飞行和海上船只安全,同时联系美国和韩国,加强情报共用合作,并讨论如何应对朝鲜不断激化的挑衅举措。

朝鲜的是次举动对中国而言不啻为一记闷雷,用「万万没想到」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也成为了外界管窥中朝关系变化以及中国朝核问题政策走向的重要视窗。有分析认为,朝鲜接连进行的核、导实验一方面反映出中朝之间的沟通管道不畅,自金正恩上台以来出现的两国关系低谷依旧持续,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在式微;另一方面等同宣告中国过去的「坚决反对」收效不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是失败的,中国对朝鲜半岛局势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或将变得无足轻重。不过,正是朝鲜一意孤行造成的战略被动和政策空间日益逼仄,开始促使中国作出调整。从近期外交部长王毅亮明的三条政策底线,再到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常常步调不一致的中美双方达成一致在安理会上通过新的制裁决议,都反映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战略调整。此前,外界一直存在指责中国对朝鲜制裁不力的声音,认为助长了朝鲜的危险倾向。但不同以往的是,中国在不打折扣地落实安理会的最新制裁决议。据媒体报道,中国各银行已经启动对朝鲜的金融制裁,全面停止对朝汇款业务。被列入制裁名单的朝鲜货船欲停靠中国港口也遭到拒绝。而在此间举行的内地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长王毅再次回应称,中国坚持半岛无核化的立场毫不含糊,对朝方推进核、导计划不会迁就,「应该清楚地看到,无核才能和平,对话才是出路,合作才能共赢。」

促使中国作出战略调整的另一个重要变数是国内日益增加的舆论压力。朝鲜主要的核设施建於中朝边境地区,使得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中国民众长期处于核阴影的笼罩下。此外,核试验可能引发的地震以及辐射等问题也让内地民众揪心不已,互联网空间更是民意沸腾、怨声载道,对中朝关系的质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内外因素叠加共振,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朝鲜近期的举动更像是对半岛问题各方的一种「压力测试」,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断扩展各方的政策忍耐极限。但不管目前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强硬碰撞将持续多久、以何种方式收场,它都彻底打破了国际社会仅存的一丝政治幻想,明确无误地宣告了国际社会长期以来针对朝鲜的制裁效果不大,美国的「战略忍耐」政策也形同失败。而其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让各方重新检视并收紧对朝政策,还会令六方会谈和半岛无核化进程严重受挫,甚至给半岛未来局势走向乃至整个东北亚战略格局带来深度调整。

东北亚战略格局或深度调整

朝鲜核试验不仅造成短期内的连锁反应,还令本就十分脆弱的东北亚安全形势雪上加霜,各方由此展开的新一轮博弈或将改写东北亚地缘战略格局。美国或借朝鲜核威胁之由加快建立美日韩三角军事同盟,进而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也会促使美国重新启动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韩国此前因担心刺激中国而推迟部署的立场已经有所软化,表示正在考虑一切可能的选项。实际上,美国在韩部署「萨德」系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尽管名义上针对朝鲜,但该系统X波段雷达远远超越了朝鲜半岛,深入到中国内陆腹地,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利益。

此外,朝鲜此举还授人以柄,日本很可能会乘机进一步加快扩军、增强武力的行动,假对朝之名,行对华之实。日本首相安倍自2012年再次上台以来,一直积极推行修改安全保障关联法案和日本和平宪法,并以中国的军事发展威胁日本东海利益和领土安全为由,不断提高军费预算、强化军事部署。在朝鲜利用导弹发射装置发射卫星前,日本就曾以受到威胁为由,在日本全境进行了二战后首次全国范围的战备部署,对自身应对战争的能力进行了一次综合检验,整备扩军之心昭然若揭。

与此同时,中韩两国围绕朝鲜核问题产生的立场分歧也令步入蜜月期的中韩关系出现裂痕。甚至有传言称,韩国总统朴槿惠已下令总理黄教安不参加3月底在中国举行的博鳌论坛。反观日韩关系,随着两国就「慰安妇」问题达成协议,横亘在两国之间的一大历史问题得以最终解决,在美国的主导下,两国关系将进一步深化,对朝立场或会更加趋近,中国欲借拉拢韩国分化美韩关系、制衡日本的努力也将会付之东流。

在朝鲜半岛局势迎来重大变局的「前夜」,半岛问题各方都在使劲浑身解数积极谋取主导权和话语权。於中国而言,就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即坚持「半岛不能有核,也不能生战生乱」的原则底线,并通过具体化的落实让朝鲜看清推行这一政策的决心和能力,避免发生误判。同时,要拿捏好处理朝核问题的态度,既不能任由朝鲜在一意孤行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也要注意避免国际社会的过度制裁和完全孤立造成朝鲜狼奔豸突,加剧紧张局势,甚至出现全面失控和崩溃。毕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更不可能置身其外。中国的决策者需要精准把握变局所带来的新的战略机遇,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推动半岛和谈稳步前进,实现东北亚战略格局调整朝着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