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G20:中国借势扭全球经济逆风

来源: 渔樵夫
中国官方透露,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是杭州峰会力图打造的十大成果之一。推动9大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制定48条指导原则和一整套指标体系,对结构性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促进贸易与投资、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鼓励创新,完善对技术的保护制度,促成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等政策,以及推动国际金融架构改革,都将是G20峰会「中国处方」。
 
G20峰会金秋9月在杭州西湖之畔拉开大幕。作为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G20峰会亦将成为中国拆弹全球贸易战、货币战的主场舞台。当前「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时代开启,全球外贸引擎减速熄火,寰宇货币战硝烟四起;加之资产泡沫、流动性陷阱、债务高筑、实体经济不振等内部顽症,中国经济可谓腹背受敌、内外交迫。

借G20峰会这一「解题」视窗期,对外增加全球话语权,输出「中国主张」,标立「中国路标」;对内为改革蓄势,畅通结构性改革大动脉,抵御经济逆流,东道主冀做好「全科功课」,进而实现一箭双雕、坐收双利。

经济「逆全球化」 G20贸易清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举步维艰,各国经济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进入深度调整期。

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以来连续两次调低世界经济增速,「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声音甚嚣尘上。各国7月份制造业PMI数据全面缩水,指向世界经济在秋季进入温和衰退。从月度数据分析,不仅欧洲经济会出现明显下滑,美国、中国、日本经济亦缺乏增长动力。有分析称,全球范围内出现短周期下挫的机会在上升,或将对国际贸易构成进一步打击。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报告,1990-2007年全球国际贸易增长6.9%,2008-2015年平均增长约3.1%,过去一年,全球贸易增长降为1.2%,不及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水平的一半,贸易对GDP的创造效应不仅大大下降,且其下降幅度还远高於GDP的下降幅度。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将为2.8%,为连续第五年增速低于3%。IMF亦预期全球GDP的增长是3.1%,较2002-2008年的4.5%,三分之一的全球外需消失。

全球正进入近三十年以来最长的贸易持续疲弱期。而需求放缓、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影响贸易增长放缓的两大要因,英国「退欧」、各经济体「碎片化」贸易协定,亦导致全球经济风险上升。

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称,2008年以来,G20国家共推出了3500多项新的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政策中的81%目前仍在执行。
贸易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首当其冲。上半年,中国煤炭去产能7227万吨,为全年目标2.5亿吨的29%;钢铁业上半年去产能亦仅达至1300万吨,不及全年目标4500万吨的三成。中国两大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进度不彰,亦引起世界多国「双反」围攻。

WTO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提到,近一段时期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包括一些G20成员在内的发达国家尤为严重,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贸易救济措施直接针对中国。据了解,自从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共有48个成员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案件1149件,占案件总数的32%,而迄今为止中国已经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最多的国家。

贸易「围攻」下,近期中国对外经贸谈判的轴心,已由人民币汇率逐渐转移至产能过剩问题,随着中国人口红利衰退,东南亚制造业逐渐崛起,美国等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复苏,未来各国贸易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和复杂化,未来贸易战可能会愈演愈烈。

要将提振世界经济,必须启动贸易和投资此两大引擎。因此,在9月份的G20峰会上,中国势必将会大张旗鼓打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大旗,降低贸易成本,提升贸易便利化,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都将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不仅是为了全球贸易步入健康轨道,更是为中国争取有利国际环境落子布局。

货币战烽烟四起 中国「道阻且长」
与此起彼伏的全球贸易战同样令中国忧心的是,硝烟四起的全球货币战。

当前,由於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正迎来新一轮集体降息潮,6月以来,已有4个主要国家降息。包括澳洲央行降息0.25%至1.5%;英国央行降息0.25%至0.25%,为7年来首次降息。在此之前,韩国、俄罗斯亦先后加入降息阵营。7月份日本央行亦提高了购债规模。

有关数据显示,欧元区、瑞士、瑞典与丹麦央行均於此前实施负利率来遏制通缩,目前全球负收益政策债券规模已达5.5万亿美元。自2015年初以来全球已有近60家央行放宽货币政策。

全球央行接力开闸放水,背后的推动因素包括一系列经济下行风险。其中,由於油价下滑、世界贸易增长缓慢、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以及低通胀问题成为不少国家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均将面临的难题。

加码刺激经济,争相加入「宽松俱乐部」,主要央行的「直升机撒钱」做法,实际却已是边际效应递减。

在长期低利率刺激下,流动性泛滥叠加实体经济不振,使得经济及资本市场的波动率加大。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表现为金融对实体的「挤出效应」,并进一步伤害全球经济复苏。根据测算,2008-2013年,经历金融繁荣和萧条周期的发达经济体年均损失了0.5个百分点的生产率。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轨迹和格局已发生改变,欲疗治经济下行、通货紧缩,单靠全球央行组建「宽松俱乐部」不但难以有效解决,而且更易产生救市后遗症,此危机救助模式若成为常态,大水漫灌下的全球经济将踏入万劫不复之地。

全球货币战硝烟四起,人民币汇率持续承压。自去年8月1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6.1162跌至6.6451,贬值5289点,贬值幅度达8.6%。人民币走贬,反过来又将对新兴经济体和资源国构成潜在威胁,极易引发整体性金融风险。

人民币持续贬值意味着人民币资产价值的持续缩水,无疑将不利於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而对于中国而言,一旦出现较大的本币贬值压力,进而形成一致性的贬值预期,不排除会出现资本外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持续下降的中国外储即是明证。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较去年末的3.33万亿美元下降了1300亿美元。

中国央行公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更是对货币战持否定态度。央行表示,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越多,人民币贬值预期越强。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促使投机者去买汇炒汇。央行表示,将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直升机撒钱」刺激经济的方式无疑是饮鸩止渴,是抵御全球经济逆风的「战时做法」,不能成为常态。借G20杭州峰会舞台,中国势必将G20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作为一项重要议题纳入讨论范畴。「避免竞争性贬值和不以竞争性目的来盯住汇率」料将被写入G20公报。

但在全球经济疲软大背景下,料没有人愿意放弃以邻为壑的捷径,货币战可能仍是未来几年里的博弈主线。改善汇率制度,增强政策透明度,加强与市场的沟通,维护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和持续性,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大「内症」  倒逼「中国药方」
除了全球贸易战、货币战等「外疾」之外,中国当前还面临三大「内症」,亟需通过G20倒逼「药方」,祛病强身。

根据中国官方数据,二季度GDP增速6.7%,与一季度增速持平,仍处2009年1季度以来新低。七月制造业PMI滑落至荣枯线以下,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仍大。中国经济持续筑底,与三大「内症」久治不愈有关:

其一、资产泡沫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百城价格指数显示,7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同比涨幅均有所扩大,房价出现环比连续15个月上涨,同比连续12个月上涨的烈火烹油局面。

房价连涨15个月的同时,地王亦在中国各地频繁出现。同样根据中指院数据,仅七月份上海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就达到250亿元,八月首周的土地收入约70亿元。有机构统计,上半年上海出让的30幅土地卖出了506亿元;中国50个大城市上半年卖地收到达9656亿元,同比飙升了38.5%。

2008年以来,中国四万亿刺激大单,以及之后的宽松信贷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而信贷扩张并未流入实体经济,吹大资产泡沫。2015年,中国股市泡沫破灭后,这些流动性又涌入房地产市场,从而引发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疯狂上涨,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

资产泡沫化,已让中国决策层头痛不已。今年七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亦明确向资产泡沫「动刀」。

但资产泡沫非一日形成,在经济「托底线保增长」大目标下,釜底抽薪可谓殊为不易,挤压资产泡沫只能缓步而进,且要防地方政府阳奉阴违,变相拆招。只有借助市场力量将在资产市场流窜的资金,重新导引向实体经济,才有望化解中国资产泡沫,并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其二、流动性陷阱  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9618亿元;6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8%,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4.6%,两者的剪刀差在进一步扩大。

就当前情况而言,由於政府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过度激励政策,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及住房首付比例都降至历史最低,大量流动性向金融市场蜂拥而至,而不流入实体经济,使得民营企业投资全面迅速下降。如此一来,货币供给再增加,投资也很难再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加速放缓,流动性陷阱阴霾初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民间投资大幅放缓至2.8%,6月份民企的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如此下去,中国「流动性陷阱」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健康掉头」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小。

防范资金「脱实向虚」,并认识到仅靠货币政策不能实现平衡增长,是当前经济要务。中国式「流动性陷阱」是当前总需求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两大问题叠加后的必然结果,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收效甚微,大水漫灌政策其实是南辕北辙,只会留下更大的「后遗症」和「烂尾楼」。

其三、债台高筑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社会负债总和为166万亿,占GDP的245%,其中,政府负债为GDP的56%,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比例为149%。截至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存续规模为9.3万亿元。

今年中国迎来了集中兑付高峰期,约有4.45万亿元需到期兑付,下半年债券市场将面临较大的兑付压力和再融资压力。而随着国企刚性兑付被打破,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债市违约事件已达18次,涉及债券数量36只,涉及本金超过200亿。

庞大的债务扩张和信贷扩张所引起各种风险已成为中国经济隐雷。信贷扩张不仅导致货币信贷的效果越来越低,还成为引发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引爆点。
「去杠杆」是中国今年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要顺利完成去杠杆,其中重要一步是要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加速市场出清进程。企业债是中国债台最大的风险点,中国「去杠杆」必须有壮士断腕决心。

G20成解题「窗口期」
在世界经济大吹逆风、黑天鹅等不确定性事件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号脉世界经济并开出对症之方,是全球发展的核心议题。因此,借G20峰会这一全球重要议事平台,绘制世界经济走出泥潭的路线图,於中国而言,可谓责无旁贷。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各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回暖复苏失去有力支撑,全球经济进入「集体探底」时刻。而种种救急式的刺激政策,效应不仅在逐年递减,更会为未来埋下隐患,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从是治本之策。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报告亦指出,要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经济进行中期的结构改革和金融改革。

中国官方透露,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是杭州峰会力图打造的十大成果之一。推动9大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制定48条指导原则和一整套指标体系,对结构性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促进贸易与投资、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鼓励创新,完善对技术的保护制度,促成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等政策,以及推动国际金融架构改革,都将是G20峰会「中国处方」。

吹响「结构性改革」冲锋号将是此次G20峰会一大亮点。但用结构性改革「助跑」世界经济复原,是一项长期课题,短期内难见成果。经合组织今年2月份曾发布报告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虽意识到深层次结构问题是危机的主要根源,但改革进程却缓慢。原因之一是结构性改革会带来紧缩效应,而紧缩效应可能加剧经济的下行。此外,既得利益的阻碍,亦使得改革推进不及预期。

尽管前路不易,但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全球贸易战、货币战两大外疾,加之资产泡沫等三大内症,中国经济欲走出「下行周期」,结构性改革是绕不开主线之一。「多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乳酪」,中国借G20倒逼发力,已是时不我待。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