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中国地产核弹狙击经济复苏

来源: 渔樵夫
     4964
 
未来二至三年,中国经济预计仍将维持筑底过程,宽松信贷可能伴随经济筑底全程,而宽松信贷之下,又可能维持楼市泡沫「大而不破」。事实上,中国经济欲成功筑底,更需要的是真枪实弹的强力改革。与其让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稳定之石」,不如让大刀阔斧的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复苏之石」,让楼市泡沫让路於实体经济和强力改革。
 
2016已迎来最后一季。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与宏观经济的艰难筑底相比,中国楼市却在这一年疯狂上演「速度与激情」。楼市超级泡沫之下衍生的离婚潮、地王潮、投机潮,乱象丛生。「脱实向虚」危险风暴下的新财富征伐运动,成为中国经济健康基本面的危险伏笔,也与中国高层力推的「供给侧改革」背道而驰。   
 
中国经济欲谷底爬升,拆除地产核弹可谓是题中之义。中国经济只有拨去地产千金之压,才能抽身资产泡沫,摆脱产业空心化威胁,弥补日深的贫富分化、社会分化,也才能为改革刀斧开路,消除系统性风险对经济全域形成的巨大隐患,从而挽楼市於悬崖,救经济於逆境。
 
楼市高歌 乱象丛生
政策暖风和宽松信贷之下,中国楼市在2016年经历了「超级反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百城价格指数显示,8月中国百城(新建)住宅均价12270元/平方米,环比涨2.17%,涨幅较上月扩大0.54%,目前环比房价已连续出现16个月上涨,同比也连续出现13个月上涨。中国楼市烈火烹油之下,离婚潮、地王潮、投机潮层出不穷,乱象丛生。
 
乱象一:离婚潮起:「感情不好,谁敢来离婚」  8月底,受房贷收紧传闻影响,上海出现扎堆离婚潮。据上海当地媒体描述称,一些刚办完离婚手续的夫妇手牵着手离开了离婚登记处,「感情不好,谁敢来离婚」的「中式黑色幽默」,在上海等一线城市反复上演。
 
据报道,由於想离婚的人太多,上海徐汇区婚姻登记中心不得不采取「熔断措施」:每天限号60个。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据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网站数据显示,8月27日至31日,上海市连续5天住宅成交量超过1000套,8月29日甚至超过2000套。
 
楼市调控之下的离婚率大增不只是上海的「专利」。有报道指,今年前四个月,南京市民的离婚数,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半。更有内地媒体研究了近流年以来北上广深的离婚数据发现,离婚数量与房价有正相关关系,6年间,北京、深圳的离婚数量均翻了一倍有余。最为特殊的年份当属2013年,楼市新「国五条」细则出台,四个城市的离婚数量同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涨幅分别为43%、38%、20%和34%。
 
中国财政官员曾公开回应,离婚卖房避税,是政策缺陷。有经济学者表示,在中国,只要花几百元的离婚费用,就可省去购买住房的契税,并可坐享房产升值,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民众岂能不动心?
 
乱象二:地王潮起--面粉贵过面包  尽管今年实体经济不振,但地产业却鲜花著锦,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王年」。高总价、高单价、高溢价率的「三高」地块持续涌现。有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超过10亿的「地王」超过了300宗,成为房地产市场化以来「地王」最多的一年,地价超过房价的城市已经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线城市。
 
有分析指出,与过去不同,一般一个城市出一个「高价地」或少数几个「高价地」,而今年以来「高价地」却是批量出现,即使郊区土地也能高溢价拍出,倘若遇到市场周期性调整,一旦有风险就是系统性的。
 
批量「地王」的背后,是危险的高杠杆出没。目前房企拿地的钱大多是通过加杠杆的方式获得,在推动地价的同时,也大大推高了未来对房价的预期。以上海最贵的「地王」创造者融信中国为例,其2015年销售收入不过295亿元,但其今年土地购置总价却超过了345亿元。有观点指出,当前房地产最大的泡沫不是房价泡沫,而是土地市场泡沫。
 
由於政策宽松,上市企业融资资金成本大幅下调,也导致了很多企业敢于拿地,国企更成「地王收割机」,频繁在土地市场出没。国企激进入市之下,一线城市地价高歌猛进,其中北京的平均商品房住宅楼面价已经全面超过每平方米3.7万元人民币,楼面价高於同区域在售楼盘价格,无疑加重了市场非理性气氛。在此情形下,未来豪宅化难以避免,面包贵过面粉成为新常态,未来楼市调控的难度将再度加码。
 
乱象三: 投机潮起--「企业大笔囤钱,居民拼命买房」  「企业大笔囤钱,居民拼命买房」,正是当下资金「脱实向虚」的写照。7月份中国金融数据显示: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元,但居民中长期贷款就增加了4773亿元,企业贷款却减少了26亿元,居民房贷超过新增贷款数量,这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史上,「恐怕还是头一遭」。 
 
今年前七个月,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在2.8万亿左右,商品房销售额57569亿元,房贷销售比达到了50%左右。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表示,目前中国居民购房的商业贷款杠杆率大约为42%左右。
 
楼市投机风潮也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二线城市。据河南媒体报道,开盘清盘已经成为当前郑州楼市的标配,以前卖不动的房源今年推出来都能一抢而光,「真是垃圾盘浑水摸鱼,楼市已成菜市场。」
 
8月下旬,建设银行2016年中期业绩发布会称:买房贷款已达卖房贷款6倍。截至6月底,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18万亿元人民币,新增逾4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14.7%。
 
楼市高歌猛进,各类投资产品应运而生。据内地媒体报道,继「首付贷」后,「房抵贷」产品又大行其道。至少包括农行、建行、民生、中信等多家银行均推出了「房抵贷」产品,额度大部分在300万元,有的银行甚至没有上限。
 
所谓房抵贷,是指借款人以房产抵押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各家行的产品名称不同。由於按揭贷款额度须在「房抵贷」中扣除,也被称作二次抵押贷款。
 
有关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新房交易杠杆率已达27%,中国上半年住房(新房+二手房)交易杠杆率为36%,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新房交易杠杆率在2009年达到高点,连续两年回落后重新缓步上升,到今年出现明显的跳升。中国目前居高不下的还款负担率,已接近次贷危机时期的美国和资产泡沫时期的日本,正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健康复苏的一大隐患。
 
脱实入虚 饥饿行销
在实体经济低迷、房价疯狂上涨、土地市场不断加杠杆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喊话、调控举措对购房者的作用正在衰减,诸多地方为遏抑房价出台的调控措施成了房价的「助推器」,房地产调控政策已陷入了某种程度的「信任危机」。中国楼市种种怪现状背后,折射的正是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的阴奉阳违和民间投资的「脱实入虚」等危险信号。
 
一、民间投资萎靡不振  今年以来,中国民间投资持续萎靡,增速更下滑至历史低点的2.1%,制造业投资自6月份以来进入负增长。民间投资逐利实体经济的动力越来越弱,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和居民纷纷杀入房地产避险。
 
7月份4636亿元新增贷款中,几乎全部是住户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而企业贷款减少了26亿元。这意味着,房地产在制造业和实体低迷的情况下,成为民间投资「抽水机」。 
 
「好多企业家都去买房子了。做实业那么辛苦,但买套房子放在那里啥都不干,半年就升值好多,还会有几个人会努力做实业?」有分析认为,当前中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动力发生很大变化,资金进一步「脱实就虚」,存在极大隐患。
 
二、地方政府饥饿行销  从中国土地供应制度而言,土地具体供应的计划是由地方政府说了算。有经济学者指出,中国的「地王」不是开发商炒出来的,而是地方政府「放」出来的。
 
有数据显示,今年土地市场之所以「地王」频出,根本原因在於土地供应减少,上海前七个月土地供应只完成计划的30%,北京已经连续3个月没有供应一块住宅用地,热点城市都存在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
 
经济学者易宪容认为,地方政府根本不希望房价受到抑制,所谓限购政策由地方政府可操控,表面上也响应了中央政府抑制资产泡沫号召,同时以假面具来掩盖其房价上涨真相。
 
有经济学家一针见血指出,降低房价方法很简单,大规模增加土地供给、加大保障房建设、公布城市住房空置率数据,这自然能够起到巨大效果。但限贷限购政策,无非提高金融杠杆和购买门槛,无法起到降低房价的作用。地方政府之所以采取限购限贷,本意是保房价,不希望房价下跌,而这与供给侧改革完全背离。
 
地方政府饥饿行销之下,如果在政策出台之前不能够抢到住房,民众就可能失去了一次分享未来房价上涨的机会。因此,在各种调控政策出台之前,民众出现离婚潮等抢房乱象也不足为怪。
 
三、银行放水信贷输血  此一轮楼市高歌猛进的背后,是银行的大幅放水。特别是在热点城市,银行对品牌房企布局在一二线城市的住宅项目频频输血。从已披露的上市银行的中报数据来看,房贷业务几乎已成为各家银行贷款业务的绝对主力。数据显示,18家上市银行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合计为14.12万亿元,较去年底的涨幅接近20%。
 
四大风险  压顶楼市
有业内人士警示,「一线城市楼市经过短期快速上涨,已经呈现泡沫化趋势。」在2017年房地产市场风险有可能将集中爆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二线城市可能也难以幸免。当前的高烧楼市,正积聚四大风险:
 
一、超级泡沫风险  经过今年近半年的快速上涨,中国部分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超过50%,甚至更高,远远脱离房价与收入比,出现泡沫化趋势。
 
有数据显示,深圳、北京和上海的平均房价分别为50842元、47619元和43052元,想要在北京购置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按照平均价计算,至少要花费286万元,扣除20%的首付款57万元,那么仍然需要背负229万元的房贷,即使按照公积金贷款3.25%的贷款利率,按揭20年,仍需承担12964.46元的月供。而2016年7月,根据招聘网站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平均薪酬仅为7720元。
 
从目前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来看,已经脱离了绝大部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房价泡沫越膨胀,破灭的代价无疑就越大。而楼市超级泡沫之下的「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构成巨大利空,导致实业萎靡、产业空心化。
 
二、贫富分化风险  楼价高高在上,「突破天际」,加剧了「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的贫富分化。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警告说,一个人口大国在人均收入还不到发达国家七分之一的阶段,过早出现「脱实向虚」、「去工业化」趋势,不是一个好现象。这种「脱实向虚」的趋势不仅不利於绕过「中等收入陷阱」,反而会增加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三、阻碍改革风险  「去库存」是中国高层力推的供给侧改革,但今年以来,中国楼市更加「旱涝不均」,需要「去泡沫」的一二线楼市和需要「去库存」的三四线楼市,调控任务均更为艰巨。
 
楼市成为资金「抽水机」,拖慢实体产业的「供给侧」改革,甚至无资源用以改革。买房成为致富捷径,更削弱创新发展的能力,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四、系统性风险  楼市关联上下游上百个产业,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当前,宽松货币环境和杠杆环境令楼市泡沫膨胀,一旦资金链条逆转,包括银行、房企、购房民众都将承受巨大风险。
有舆论认为,中国一二线城市楼价节节高升,由此引发信贷危机的可能性极大,美国次贷危机的隐患或有可能上演。届时,房价将大幅贬值,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使拥有高额房贷的家庭将面临断崖式破产。高烧的楼市将引发「雪山崩塌」。
 
地产拆弹  刻不容缓
中国楼市烈火烹油,一旦风向转变或经济持续下行,楼市都可能进入「危险期」,地产核弹可能引爆。前有90年代日本楼泡爆破,后有美国次按危机,中国楼市超级泡沫所蕴藏的四大风险不容小觑。中国须汲历史教训,果断遏抑楼市泡沫,及时拆除楼市炸弹,防止楼泡爆破清算。
为巨型楼泡放置安全垫,需要标本合力。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要「抑制资产泡沫」,剑指资本炒作,其意味不言而喻。最近两个月,包括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中央各部委管理层纷纷公开表态,要遏制资本「脱实向虚」的倾向,一些楼市热点地区也接连出台一系列限购措施。
 
以提振实体产业为基,勒住「脱实向虚」的野马乱奔,是地产拆弹的题中之义。而抑制资产泡沫最好的工具,税收政策首当其冲。抑制房地产短期炒作,增加住房交易税及交易所得税可立竿见影。
 
除了税收层面,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说,也应在房源供不应求的热点城市,科学合理地加快推地步调,而不能再阴奉阳违搞「饥饿行销」。除此之外,房地产调控应从因城施策,升级到一城一策。与此同时,加强压力测试,大力收紧按揭贷款优惠,强化风险管理,也不可少。
未来二至三年,中国经济预计仍将维持筑底过程,宽松信贷可能伴随经济筑底全程,而宽松信贷之下,又可能维持楼市泡沫「大而不破」。事实上,与信贷护航相比,中国经济欲成功筑底,更需要的是真枪实弹的强力改革。与其让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稳定之石」,不如让大刀阔斧的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复苏之石」,让楼市泡沫让路於实体经济和强力改革,才是助力中国经济探底回升、重焕活力的正途。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