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人民币「贬值」与中美资本流动问题

来源: 郑德力
中国主流看法认为,在未来应彻底实现由市场资金流动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政策,这不但是一个严重的历史误会,也是对现实情况的一个大误读,这当然是因为长期受美国经济理论和金融分析的话语权的渗透和对之无保留吸收的被动态度所造成的。
 
美元利率与汇率的上升走势在困扰着全世界,开始冲击和改变着近年来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升值趋势,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也终於出现贬值现象。自去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似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货币及欧元等货币在一起,进入了对美元的「攻守联盟」同步状态。人民币与其他货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开始保持一定程度的共浮沉关系,多少改变了多年来人民币汇率主要挂靠美元,以及单独兑换美元只升不贬的老常态。人民币兑换美元的「贬值」有利有弊,当然也给中国金融安全带来一些隐患。

美元汇率持续主宰世界资本流动和各国金融财富的增减,威力巨大无比,影响力虽有所衰减,突袭力量仍不可低估。美国听任美元汇率暴升激跌的剪羊毛的任性时代应该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制造国际金融动乱的幽灵还没彻底退出市场。

绝对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并不存在
从今年美国提息政策的小心翼翼和瞻前顾后的政策行为表现,可见到一些与从前不同的微妙变化。由於美元仍然拥有很大的特殊国际功能,美元汇率影响世界,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金融实力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制约力增强,也慢慢成为美国所不敢低估的外来风险力量。从美国本身在西方较为强劲的经济复苏以及为防备通胀死灰复燃的角度出发,联储局原来对外的暗示是本应在今年提高4次美元利率,但是不得不考虑到各种内外风险,包括提息可能引起美元升值过头不利於美国出口的巨大负面影响,以及提息后可能引爆美国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崩盘的严重金融危机后果。联储局内部的鸽派占了上风,直到今天联储局只是提心吊胆地在去年12月提高过一次利率。经过了2008年金融大危机考验的美国惊魂未定,其实也有提防被反剪羊毛的警惕。

美国大选后,联储局仍然很可能选择在12月争取机会,再提高一次美元利率。从联储局患得患失和犹豫不决的决策过程也可看出,美元汇率并非像官方金融专家认定的那样,完全由国际资金自由流动市场力量来决定,也不是美国一国能再单独拍脑袋决定升降,美元汇率变化如今同样是美国根据其具体国情而采取的有管理的政策措施结果。二战刚结束时,固定汇率制对美国有利就推行固定汇率制,后来浮动汇率制对美国有利时采取浮动汇率制,美元贬值对美国有利则推动美元贬值,美元升值对美国有利则主张强美元。当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对美国有利时赞美资本自由流动,当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对美国不利时,美国现在也开始限制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这是美国国际金融政策的机动灵活之处。中国许多主流看法认为在未来应彻底实现由市场资金流动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政策,这不但是一个严重的历史误会,也是对现实情况的一个大误读,原因当然是因为长期受美国经济理论和金融分析的话语权的渗透和对之无保留吸收的被动态度所造成的。

美国也管制国际资本流动
目前的国际资本流动发展在展现出这样一个互相靠拢的景象,一方面是随着商品生产力和基建力量的不断发展加强,中国从严格的汇率直接管理制开始有条件朝向间接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发展,而美国刚好相反,其民用商品生产的国际占比不断下跌,长期的外贸逆差和国际经常性项目逆差的压力很大,美国当然也要被迫逐步离开由华尔街天马行空的美元自由浮动汇率制的时代。并且因为是处在缺乏恢复美元金本位实力的尴尬局面下,美国正走向一个本身也不得不执行的具有间接管制特色的浮动汇率制,否则提息政策也不至于如此举步维艰和诚惶诚恐。

美国金融财团运作起庞大流动资金,在浮动汇率制的庇护下善於官商配合对世界其他金融弱国开刀剪羊毛,几乎是无往而不利。每次在国际市场上美国财团资金都有先低买后高卖或先高卖后抄底平盘的大大斩获,包括欧盟及日本等金融大国也处于弱势,屡屡被美国成功剥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随着外国持有美元数量越来越多,对美国的债权余额越来越大,国际资金如大量单方面转兑为美元或抛卖美元,以及进出美国国境,对其他当事国自然造成很大的损害,对美国也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欧盟和日本潜在的可相对自由兑换的国际金融资本数量也庞大,如果在新的美元危机爆发之际,欧日在自由兑换框架下也可无限量抛卖美元落井下石,远远超过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数量,发挥出来的杀伤力肯定将超过中国抛卖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力量。尼克逊1972年宣布美国阵营的固定汇率制破产和作废,被迫采取权宜的浮动汇率制,一采取就是40多年之久,至今美元阵营内的浮动汇率制反而被美化成为自由金融市场的支柱,为美国经济争取到恢复元气的时间和空间。联储局对于浮动的美元汇率管理必须加强。

美欧日货币合作与矛盾
从资金总规模和行情波动激烈程度来衡量,美欧日的汇率关系与资本流动问题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问题,中美的汇率关系问题则是美国一贯用来对付中国一把板斧,予取予求。特朗普竞选总统的演讲仍然不忘称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以便争取选票。

1971年尼克逊宣布不再履行让外国以35美元固定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二战后在美国阵营只维持了20多年的美元金本位制宣告寿终正寝。美元转入浮动汇率制度,到现在度过坑坑洼洼的45年时间,勉强维持。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成功拉人民币「助阵」,保持美元与人民币相对稳定的汇率关系,反而有助於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浮动关系的优势。人民币参加「准美元区」和保持与美元的相对稳定汇率关系则表示人民币其实与欧日等货币是已经处于自由浮动的状态,所以说人民币没有自由浮动,也要看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看问题。欧日并没埋怨人民币对其货币自由浮动,如果从美国大学的经济研究所出发,中国生产力上来了,美国生产力没有太大变化,为美国产业的前途,人民币死盯美元是不对,应该浮动浮动,多多升值。美元享用了人民币长期相对稳定的好处不感恩,其苦衷也可理解。

自2008年美国爆发百年一遇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统领国际金融的实力有所下降。从前G7光辉时期,西方中央银行之间还互相体谅,时常共同开会亮相来表示稳定金融市场决心,在利率和汇率发展方向方面互相配合和达成升值贬值的默契。现在是美国维护霸权利益的金融政策实力心有余力不足,西方央行很少再一起坐下来商讨西方货币金融主旋律应该怎样唱,搞到美国在去年12月16日提高利率0.25%的举动甚至可以说是一意孤行的单干行为,欧央行则即刻公开宣布要持久执行负利率政策,完全不把美国提息可能造成欧元再大幅贬值的压力当作可怕的事。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消息出来之后,欧洲中央银行表示严密关注金融市场波动,准备好应对措施,随时干预和稳定市场。美国大选尘埃落定,西方股市上涨,但是债券市场出现明显下跌势头。特朗普上台,美国政治局势内部大调整将持续一段时间,在骚动不安的这段时期,联储局如果在12月坚持再提高美元利率,仍然是顶着较大的风险的冒险。

中国汇改后外汇资金流向问题
特朗普上台虽然给人民币贬值趋势带来新的未知因素,人民币兑换美元的贬值如果深入发展,会在中国引起资本逃亡吗,仍然不会是一个老问题。通过夸大人民币兑换美元的贬值气氛引发中国资本大逃亡,似乎仍然是一股无形的暗流。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如果继续大幅贬值,是否也将造成虚拟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包括房地产崩溃?也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金融风险问题。

美国对人民币汇率发展其实只是抱有两个简单期望,一是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出口和原有在华投资有利,人民币在长远上应该不断升值,升值之后最好还要继续盯住美元。二是美国允许接受人民币贬值,虽然这对美国出口暂时不利,可没力量反对人民币贬值,但是可以在贬值过程中想办法找手段,协助爆发中国资本大逃亡,资本大逃亡动乱之后的人民币汇率最好也还是再继续盯住美元。

资本逃亡的发生必须具备有以下几个主要前提,比方内部经济政治动乱,外汇储备不足,外债比例过高和外汇借贷款的期限严重错配,以上这些问题目前在中国还不算是很严重。中国外汇储备从4万亿美元降至3万亿美元,依然是世界少有的高水平,黄金储备也不断增加。美国以不需要收藏任何外储为荣,外汇储备不足或太多,各有利弊,应保持在什么合理水平,以便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仍然是一个等待解答的问题。据彭博社报道,在购买国外股权速度方面,中国首次超越了美国。中国公司2016年购买国外股权量达2070亿美元,而美国公司的购买量为1791亿美元。资本输出不具备资本外逃的负面意义,但在尚不能以本币作为资本输出的货币工具的时候,资本输出也多少会造成汇率下跌的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汇率近期还比较稳定,欧元兑换美元几乎两年来保持在1.10上下2%的水平,属於历史上很少有的现象。美元将是涨或跌,新的涨或跌的大周期迟早总是要到来。特朗普效应将为下一轮的美元涨跌变化火上浇油,如果遇到美元大涨而其他欧元等货币暴跌,则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也应有较大的合理贬值。反过来,如美国发生内政外交金融动荡,美元在国际上转升为跌,则投机人民币贬值的热钱将遭遇到较大风险挑战。

(作者为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前副行长,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