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陈丹青是哪一蛋?(下)

来源: 曹长青
【题记:整整5年前(2012)的春节期间,中国“天才少年作家韩寒”被海内外铺天盖地的文章揭露是中国文坛历史以来最大骗局。但最近赫然发现,韩寒不仅在中国还有市场,居然还开始进军美国了!——2017年1月31日】
 
奇怪的是这个陈丹青。首先,他那“连韩爹一块喜欢”的高论,是典型的“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思维。任何接受这种思维的人都令我感到可怕。而且,牵扯到文坛这么大一个谎言,一个骗局,那么多追求真实的人(真名实姓的就有几十个不止,更何况那成千上万的网民)无薪、无偿地花了大量时间精力调查、考据,陈丹青居然说那些对韩寒的质疑是八卦!如此践踏那一大批追求真实的人的精神和贡献,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没有一个人,更何况一个作家,被如此众多的人自由自愿、费时费力、无报无偿地写调查、质疑、分析的文章!既使在文革时代,在被政府逼迫、要求的大批判年代,都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被成千上万的读者们怒斥到“韩寒”今天的地步!这一切都是八卦吗?!请陈丹青回答。
陈大画家眼中“那么好的文章”,为什么在2012年被质疑之后就忽然都不见了?那么力挺韩寒、连韩爹一块喜欢的陈丹青先生,可否出来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在堆积如山的事实面前,还能理直气壮地发表那种“二蛋”言论、赞赏并公开力挺“韩寒”和“蒋方舟”这类伪货的,在中国还挺有市场,这倒让我觉得真有点“八卦”。

为了不随便论断人,我去网上扫了一下陈丹青这个靠“话”发迹的“画家”都说些什么话。但在网上还没扫明白陈丹青的高见都是什么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他的外在特征(当然不是“发现”,是人人都看着的):平头、马褂、烟斗、永远上上下下一身黑,一副“民国老人”状。说实话,这身打扮居然一下子让我想起“日本贝多芬”。人家“日本贝多芬”整那些景儿是为造假服务。陈丹青是真画家,图啥呢,惹人想起 “日本贝多芬”。

不想隐瞒,我一直以来就有个成见:那些成天弄奇装异服、招牌装束来展示“与众不同”的,十有八九是假货。我见过有些所谓中国画家/作家/诗人,女的,就从旧货店捡个上海滩30年代露大腿的旗袍来唿扇唿扇;男的,成天对襟马褂,不是剃秃头,就是留长发、或扎女人式的马尾巴;还有人跑到国外,穿着不知中国哪个朝代的大布衫,一边跟外国人吼谁也听不懂的中国诗,一边举个从老祖宗坟墓里挖出来的算盘在洋人面前拔拉拔拉。那情景实在没法不让人想到装神弄鬼的江湖骗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也要用行为艺术写了?我无意指控这类作家诗人画家都是假货,只想说,刺激人想起江湖骗子,图啥呢?

稍微不二百五的人大概都知道,那种装“特”,根本不是要表达“个性”,而是缺乏内涵、缺乏自信,要用外在形式抬高自己的筹码。就像那个杀妻自杀的顾城,把牛仔裤套到脑袋上装“特”,其实是向世人宣告,他这人精神有毛病。所以,我一直都弄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想靠脑子“里面”的东西成功的人,楞是笨到要用外在装扮来强调自己是“内不秀”。

以上纯属借题发挥。但如果不是因为看到下面要谈到的一个视频,我也不至于就人家的装束天马行空发挥几百字。

网上有个视频,是凤凰卫视的一个小女生记者(没露脸,听声音起码比陈丹青的女儿还年轻10岁),战战兢兢一口一个“陈老师”,很认真地问他有关中国社会的问题。大概是听说陈丹青喜欢鲁迅,所以问道,现在怎么才能“召唤鲁迅精神”。而“陈老师”怎么回答呢,“召唤个屁呵,乖一点吧。鲁迅一个不听话的人。不要召唤,也召唤不起来。大家怎么混饭吃呵,你们现在还有口饭吃。”小女生再问,是不是还有人用鲁迅精神去做事。陈丹青回答,“有呵,不死绝了,总有傻X要做点事情吧。”

一个高调推崇鲁迅的人,竟然如此玩世不恭、阴阳怪气地回答一个年轻女记者非常认真的关于鲁迅的提问。先生地下有知,大概头发都会被气直了。我本人是鲁迅的热烈推崇者(见“鲁迅是打不倒的巨人”),对赞美鲁迅的人如此“玩鲁迅”实在有点目瞪口呆。鲁迅身上有正气,有傲气,有怒气,但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流气,更无玩世不恭的匪气。我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人怎么可以歌颂一个人,然后处世态度是与自己歌颂的正相反。

陈大画家还有如此高见:“活着一天是一天,逮着一件事是一件事,中国人是不讲原则的。这是中国人最不好的地方,也是中国人最好的地方。”“去他妈的,能活下去就好,这是很伟大的信仰。”我的中文大概不至于糟到听不懂的陈丹青话,但从上面引言的上下文,听不出陈丹青是在说反话(读者可上网去查)。这些话很像高行健说的,而且跟他回答小女生的提问一脉相承。这种犬儒和虚无的东西,跟鲁迅那种严肃认真的入世精神完全相反。不知陈丹青骂完那些“没死绝”的“用鲁迅精神去做事”的“傻X”们之后,再看到他推崇备至的大先生画像的时候,内心有没有一丝忐忑?
上述凤凰卫视小女生再请“陈老师”推荐几本书。回答:“书他妈有的是,根本看不过来。”

这就回到陈先生的装束。如果一边穿着民国学究的马褂,叼着当代文化人的烟斗,欲表明的是“我是文明人、文化人”,却可以在媒体上张口闭口“他妈的,傻X,我操”,比在窑子里跟妓女说还自然。这无论是用眼睛还是耳朵审美,都太不匹配、太不相称了吧?这不是左脸打右脸吗?难道画家的眼睛里看出的是绝佳妙配?难怪他喜欢那个喊“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X”的韩寒。

更闹的是,就在上述同一个视频里,“陈老师”训导小女生,“把自己弄的比较有文化就很好,穿的像样一点、讲话文明一点就很好。”在另一个场合,陈大画家还抱怨:“一整代的教养失去了,不知道这就是没教养,不知道什么叫做教养。”真不知道他在说谁呢。

当然,陈丹青一直很“自谦”地宣称自己“没文化、不是知识分子”,“一直他妈就是个老知青”,“像个傻X一样”,“在中国,我他妈什么都不是……很快出国了,又成一屌丝。”(“屌丝”这种不知什么魔鬼造出来的不是人话的词,我只在“韩寒”和陈丹青的文章中见过。如果不是为较“韩寒”的真假,就是给金砖也不看这种下水道里的垃圾。)

民国时代的人,对也好,错也好,局限也好,他们是一些成年人在非常认真地探讨严肃的问题。而陈丹青代表的,则是一些五、六十岁的“未成年者”(而且是大街上缺乏家教的野孩子们)在玩世不恭地耍儿童的把戏,用那些杂耍来吸引眼球。“民国人”的可贵之处不在装束,而是包裹在马褂里面的真诚。很多中国文人捡到了人家的马褂,却没学到人家的文化。

陈丹青说,“我一辈子喜欢模仿,一五一十的模仿。”他甚至直言讽刺那些喊“我要创造”的人。但他除了穿马褂,模仿了哪个民国时期的中国文人呢?他的画模仿谁,我不知道;他的文模仿谁,我看不出;但他的言行公众秀在模仿韩寒倒是满清楚的。在二手货的天下,模仿者大有市场是太正常不过的了。因为二手货永远是多数,在哪个社会都一样。所以如果“人气、粉丝”是你的目标,那就应该照着“韩寒”和陈丹青们的路子走,只不过“东施效颦”的段数就低一些了。当然,热衷模仿的人是不在乎段数低的。因为不模仿的话,就连“段”都没了。

在民国时代,没有“韩寒”这类人——没人堕落到这种地步;毛时代也没有——敢这么闹早被灭了。只有在今天这种夹缝中,最是“玩家”的好天下。有一种精英,当反叛(出口狂言、出口成脏)有掌声、有欢呼、有名又有利的时候,他就比谁都反叛;而当反叛被众人唾弃,既没粉丝也没银子,而且还会有风险的时候,他就马上会变得比谁都斯文,比谁都谦恭。

“韩寒”的主要写手韩仁均的情形我可以懂得,他被那个变态的社会一路压抑,灵魂扭曲得不行,却一直没有个机会“扳一扳、正一正”,最后终于想出一个用“韩寒”报复那个社会、赌回他失去的年华的“高招”。

而陈丹青就令人不解了。曾在一个谎言的国度里被蹂躏得不像样的“狼孩”,在美国呆了18年,本来有机会从“野孩子”靠近一点“文明孩子”,可惜他跟那些来美国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者们似乎差不太多,感叹一下美国文明,回国吹吹老子在美国见过几个活雷锋什么的,再不就捧一捧萨特、伯格(John Berger)这类连今天西方左疯都抛弃了的马克思主义分子们,然后回头还是继续野孩子的那套玩法,像个来美国遛达了一圈的韩仁均,难怪他能喜欢H2。既然有美国的镀金甲,陈丹青为什么不写一写,美国遇到韩寒、韩爹这种巨骗是怎么做的?能保持被揭露5年后还继续骗吗?5天都保不了吧?

在海量文章揭批“韩寒”之后,陈丹青还热捧韩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的智商绝对无解。在网上一篇文章读到:陈丹青是“一位画家中的作家,作家中的画家,多栖跨界,睿智率真。”这句话倒让我停下来思考了一下。

忽然意识到,在西方,人们从来都有大量自由的信息、丰富的书籍,更没有被各种各样的运动、文革、上山下乡等吞噬了青春、生命,但却很难找到“作家、画家”集一身的人。起码我没发现在写作和作画两边都很有成就的人。而恰恰是在中国,在那些成长在文化最荒漠的时代、浪费了最多生命的那几代人中,居然产生了这种“跨界”的名家。高行健是一个,这陈丹青又是一个,还有被陈丹青热捧的木心。中国人实在是“超”伟大!他们起码有两个大脑:一个被共产废掉,另一个24小时不睡觉(所以才能完成作家和画家俩人的工作,还能在这两个领域都“出类拔萃”)。

如前所述,为了不随便论断人,我去网上扫了一下陈丹青这个靠“话”发迹的“画家”都说些什么话。结果呢,发现他除了那么欣赏伪作家、那么轻松自在、满不在乎地为文坛巨骗背书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的确说了不少话,讲了很多事,但很少严肃认真的观点,更罕见清晰明确的立场,尤其在大事儿上。

后来接着发现,他自己居然有原话证实我的看法:“我其实非常讨厌鲜明的立场,非常害怕一个人有非常鲜明的立场… ‘真实’没有立场,是人给出立场,然后真实就变形。”

是——吗??? 真实是“物”,是客观存在,当然没立场。可人要没立场,不就不是人、而是个东西了吗?电线杆子没立场,当然啦,那是柱子!陈丹青没立场,那就是二柱子呗。我说中国怎么那么多二柱子呢,原来都是韩寒陈丹青的粉丝呵。

明摆着,所谓没立场的人,首先是“没有能力有立场的人”;抬高一点,是“不敢有立场的人”;还有一类就是韩寒之辈,“为赢得粉丝而奋斗者”,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大众的叫好就是我的立场”,所以他也不能有明确的立场,因为大众没个准儿,哪边声势大就往哪边倒——所以叫大众。再就是精明狡猾、要确保自己赢面最大的机会主义者,既要针砭时弊,又要保证绝不犯上,所以也不能明确立场。不知道“没有立场”的陈丹青是哪一类。

人类的常态从来都是:个体立场越鲜明,得罪的人越多。立场明确,起码得罪一半人。在皇朝天下,既要讨好大众,又立场清晰的话,基本上都会“犯上”,那就玩完了。难怪陈丹青宣布:“我没立场”——真是大智大勇呵!

不过陈丹青不是说过“木心给了我庞大立场,还给我无数细微立场”吗?那“庞大立场”和“细微立场”就都不是立场了?什么逻辑呢?还有,力挺巨骗“韩寒”是不是立场呢?支持“韩三篇”又是什么立场呢?读者可以上网去查,陈丹青明确支持韩三篇!

对那些没读过韩三篇的读者,我再简单归纳一下其观点:政府虽烂,但老百姓都是阿Q,没文化、没教养的乌合之众,面对这帮烂人你怎么办?没有现政府(也就是党)的领导来管制他们哪行?中国人只配这个体制。这就是伟大的韩三篇!跟成龙观点一模一样,中国人就是应该被管的,只不过比成龙讲的更详细,更试图说服“不配民主”的中国人。

在专制国家,任何以追逐人气为首要目标的“言论者”,最终都会在客观上起到给政府帮忙的效果。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一方面不满现状、牢骚满腹,另一方面又求稳、怕变、随大流、不敢犯上。韩寒、陈丹青们的言论就既迎合了这种趋势和心理,又保护了自己,绝对“高智商”。所以,一面抱怨这种烂朝廷怎么一直能做下去,一面又力挺支持朝廷做下去的韩三篇,就是“没有立场”的陈丹青的立场。

他的高论如下:“第一我真的不希望革命,因为我见到什么叫革命,革命就是一群最无耻的人最后上来,然后继续来做革命者痛恨的事情,就奴役别人,利用这个国家,然后糟蹋这个社会,一定是这样的,所以我很同意韩寒的‘三论’,他看得很清楚。”

陈丹青实在太可怜了,他和“韩三篇”作者韩仁均的确“见过革命”,不过很悲惨,他们只见过“红卫兵革命”和“共产革命”,只知道“灭掉自由的革命”。至于他们自己没见过、没经历过的“拥抱自由的革命”,就既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和懂得了。

在一个奴隶庄园,鼓励那些做奴隶的人放弃革命,最高兴的,自然是奴隶主了。

制度问题,在高压之下,你不敢碰它,不敢吱声,我能理解。没人要求他们高喊要革命,要推翻政府,然后壮烈牺牲,成为炮灰。但是,在根本没有革命之声,更无“暴力革命”的影子的情况下,像陈丹青那样故意去喊“反对革命”,在完全没有民主的情况下,像韩寒那样更直接地“反民主”则无法不令人怀疑他们的心计,是不是狡猾到家了?这种人,比《求是》和《环球时报》起的作用更坏。因为党媒说什么,没人相信。但韩寒陈丹青们,靠用针砭中国时弊而赢得的声望来维护制度,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才真正是浇花浇到根子里。换句话说,他们用嘲讽政府赢得的人气,来事实上帮助政府维稳,真是妙极。虽然我不认为这是他们的主观愿望,但客观上就是这种效果。

就像多数人分不清天才和疯子一样,多数人也分不清英雄和名利场上的玩主。在一个非正常的、二手货充斥的社会,玩主赢的面儿远大过英雄。中国的英雄们要么像李旺阳一样被害死了,要么默默无闻在挣扎,要么在监狱里被拷打。连维权律师们都像蚂蚁一样被铁靴践踏的残酷现实下,陈丹青们还在推崇韩三篇这种“奴隶宣言书”!真不知道他们是哪一蛋。

我实在不想说、也不认为陈丹青(和许多至今仍支持“韩寒”的人)是坏蛋,因为我发自内心地相信真正的坏蛋很少,极少。但太多笨蛋干了太多坏蛋做不到的坏事,所以才把这个世界搞得乱七八糟。陈丹青是个什么蛋我并不关心,但给中国文坛最大的骗子背书,则无疑是大坏蛋干的事儿。

中国人的事情可怕就在于:对多么大是大非的事儿都鲜少有人较真,尤其是在文化界有点名声地位的人,更不出来较真,不出来搅浑就是“圣人”了(像“韩寒”陈丹青最欣赏的钱钟书)。关于韩寒真假之争持续了这么久,已经远远超过了真伪问题,而是中国文坛、中国文化界、中国文人堕落到何种地步的问题。今天幸运的是,网络给常识的声音提供了媒介,无数网民作出了那个堕落的中国文坛完全无法企及的成就——把“韩寒”剥得赤身裸体。

如今,“韩寒”死而不僵,甚至冲出中国,走向世界。这里不乏陈丹青、余杰、王丹们给他背书的“功绩”。我不知道他们都是哪一蛋,只知道他们左手向谎言帝国挥拳头,右手给谎言大厦添几块砖瓦。在撕裂的思维中可以找到平衡,都是本事很大的人。(续完)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