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南海外交掀起「春季攻势」

来源: 贾佳稔
 
可以说,积极有为,是新时期区别於「韬光养晦」的重要印记。这与中国的国力增强、影响扩大有关,也与当前国家面临风险增多、统筹更难有关。因此北京主动加强引导塑造,一方面推动中美关系平稳过渡并力争新的合作前景,另一方面经略周边战略环境,管控热点问题,同时还秉持多边主义,深入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一年之计在於春。筹谋外交棋局亦然。

从经验看,农历春节和「两会」期间是北京外交淡季。「两会」之后,全方位外交行动便次第展开。相比往常,今年中南海的「春季外交」起势早、攻势绵密,在关键领域卓有建树。 

访澳、新全球化新样板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北京的亚太地区外交也有声有色。

3月下旬,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连对澳洲、新西兰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今年「两会」后中国主要领导人的首次出访。舆论普遍认为,於仲春之际,中国深耕亚太「朋友圈」,意味深长、成果颇丰。从表面成绩单看,借此次访问,中澳、中新的合作领域皆进一步拓宽,合作品质进一步升级。

3月24日,在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中澳签署8份合作文件,涵盖经济、农业、文化、教育、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表达出中澳两国支持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贸易自由化的共同决心。

3天后,中新两国又签署9项协议。其中最为重磅的一项是「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新西兰成为首个签署相关协议的西方发达国家。据官方声明披露,旨在升级中新自贸协定的谈判定於4月下旬启动。升级工作料将催生国家间最高级别的自由贸易安排,这在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自贸协定中「首屈一指」。

从进一步影响看,新西兰作为西方国家对华关系的领跑者,或可产生示范效应,成为全球化的新样板。

首先,中新的紧密合作证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始终持开放包容姿态,不局限於沿线国家,参与各方可以通过取长补短、提升战略合作的品质。例如澳洲力推的「北部大开发」计划,和新西兰出台的长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其与中国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提供了契机。各方审时度势,打造利益交融的新格局,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有学者建议,未来中新合作的?力点可以放在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点方向,而新西兰则是畜牧业、农产品大国,双方可以推进许多项目对接。此外,两国还可以在包括海上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海上通道安全以及其他非传统安全领域打造合作样板。

其次,新西兰对待中国始终保持务实、正常的心态,不纠缠於意识形态差异,故而能够放下包袱,与中国开展互利合作。新西兰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并实施双边自贸协定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第一个加入亚投行谈判的西方发达国家。

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取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6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超过200亿新元,同比增长接近5%;中国已连续十几年成为新西兰最大的海外留学生来源地;中国赴新游客人数也持续增长,2016年已突破40万人大关。

新西兰能较早感知时局的变化,不抱偏见地与中国一起推进全球自由贸易,对外提供了可以镜鉴的案例。

第三,从中国高层的取态看,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今后一段时期外交工作的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北京以行动推进的新型全球化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既有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改革和创新。从近期诸多重大场合释放的信息看,中国希望与各利益悠关方一道,秉持开放发展的理念,正视过去全球化所积累的矛盾和不平衡,主动适应新技术、新思潮的冲击,积极引领「包容、共享、创新、绿色」的新型全球化发展。

中国最高领导层一再强调,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反对贸易战。在3月举行的「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团组审议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要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李克强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此议题上对世界的郑重承诺和政策宣示。

李克强此访选中的澳、新对华都是贸易顺差,体现了中国致力於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决心和信心。对于当下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北京方面也有切实考量,主动出招,打消各方顾虑。例如,澳洲多年以来都是华盛顿的坚固盟友,必然会对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有所顾及。此次李克强访澳期间,即作出明确回应,「中澳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存在选边站队的问题」。这无疑是给澳洲派下的定心丸,同时也向其他国家清晰地传递了态度:中美之间可以有共同的朋友圈,只要有利於双边和地区和平稳定,中方都乐於敞开合作之门。

铺红毯 通丝路结友邦
在习李出访前后,多国政要高官接踵访华,北京掀起外交「迎宾潮」。仅3月中下旬,习近平就在短短12天内七会外国政要,包括沙特国王萨勒曼、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卢旺达总统卡加梅、马达加斯加总统埃里、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等人。其中,沙特国王萨勒曼是「两会」后中方接待的首位外国元首。借此访,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得到强化,并签署了14项合作协议,涉及两国政府产能和投资合作重大项目的金额高达650亿美元。

就传统而言,能源合作是中国与沙特合作的基石,此次得以巩固和扩大。同时,两国合作还有迅速向多领域拓展的趋势,其中领衔的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的对接。沙特的「2030愿景」计划的重心之一,就是要求沙特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国家加强合作关系。而在北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沙特也是重要的支点国家之一。双方具有共同打造「能源领域一体化合作格局」的互信基础和互利需求。

在两国元首会见中,习近平明确表示支持沙特实现「2030愿景」,愿做其经济多元化的全球合作伙伴,并欢迎沙特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全球合作伙伴。这为中沙关系的更近一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梳理观察可以发现,「一带一路」是今春中国高层外交中的高频词。例如,习近平在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时指出两国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稳步推进重大合作项目,重点加强科技创新、水资源、农业、医疗卫生、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拓展两国务实合作深度和广度。

在同马达加斯加总统埃里举行会谈时,习近平表示,中马互利合作潜力巨大。中方欢迎马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愿支持马达加斯加发挥「一带一路」连接非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马达加斯加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并在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和「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同马方加强对接。

在面对中国的友好邻邦,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沿线国家--尼泊尔时,习近平表示,要坚定推进互利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扎实推进互联互通、自由贸易安排、农业、产能、能源、灾后重建等各领域合作,扩大双向投资和贸易,促进双边贸易平衡可持续发展。

上述倡议,也都获得了来访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回应。4月10日,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又迎接了来自缅甸的宾客。习近平在与缅甸总统吴廷觉举行会谈时,赞赏缅方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愿同缅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并提出「双方要在联合国、东亚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多边场合加强协调」。吴廷觉表示,支持并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合作。

两国元首还一致同意,坚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方针,推动中缅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四年,其图景面貌也愈见清晰:把古丝路发展成为现代的经济带,由东亚开始,经过中亚,到达西亚及欧洲,并到达非洲,为各地带来合作与繁荣,由此建立一个新的发展范式,打造出一个新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经济平台。

这不仅物理时空的联通,也是心理层面的互联。在北京官方的话语体系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对本届高层外交理念的总括。新华社近期刊发的评论文章称,「积极有为、从容应对,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可以说,积极有为,是新时期区别於「韬光养晦」的重要印记。这与中国的国力增强、影响扩大有关,也与当前国家面临风险增多、统筹更难有关。因此北京主动加强引导塑造,一方面推动中美关系平稳过渡并力争新的合作前景,另一方面经略周边战略环境,管控热点问题,同时还秉持多边主义,深入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在5月和9月,中国还将以高规格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两大主场外交,继续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全方位施展外交的「魅力攻势」。

习特会 沟通跑赢分歧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这一指导方针,在本轮春季外交中有深刻体现。而本季的最大亮点,莫过于4月上旬举行的中美元首峰会。

习近平在海湖庄园进行的旋风式访问,定格了这次历史性会面。虽然此次习访美的时间短暂,但他与特朗普进行了逾7个小时的深入交流,就双边及全球性议题进行了坦率沟通,并达成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意向,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开局。

从1972年尼克逊(Richard Nixon)访华打开中美关系以来,首脑会晤便对中美两国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两国关系不断校正方向,并注入新的动力。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曾经与奥巴马进行过十余次元首会晤,留下了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叙秋、西湖茶话等多个中美关系史上的经典场景。

相比於16年前的「江布会」(小布殊上任之后一年)、8年前的「胡奥会」(奥巴马上任之后逾300天),「习特会」登场的步伐明显快於历史传统。

有分析认为,两国领导人之所以如此快节奏地安排会晤,原因有四:一是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在美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前移;二是中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政治的「火车头」,有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都需要双方加强合作;三是两国关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及早接触,互探底牌,防止外交黑天鹅事件事件发生;四是中美两国在经贸问题上的交集越来越大,亟待深化合作。

以此次「习特会」为标志,平稳结束了中美关系的过渡期,大幅降低了白宫易主给两国关系带来的不确定性。其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将全球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纳入和平可控的轨道。

也有外界观点认为,从会晤后的官方通报来看,中美双方除了同意就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展开百天贸易谈判计划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较为实质性的成果,例如关于朝鲜问题的协商就只停留在口头。

一方面,这反映出中美之间仍存在许多结构性的分歧,当属意料之内。就中美关系的复杂现实考虑,控制负面结果的出现已属好的开端,表明沟通的增加在跑赢分歧的扩大。

另一方面,如果对「实质性成果」加以更为准确的定义,则应当把中美首脑所作的最新顶层设计纳入范畴。「习特会」中,双方敲定了两国高层交往计划,并新设立了4个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
目前已启动了上述机制中的两个: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与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Steven Mnuchin)、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e)牵头的全面经济对话机制,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与美国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James Mattis)牵头的外交安全对话机制。这是一个重要的改变,为中美关系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北京政治学者认为,相较两国之间既有的一些高层磋商机制,此次4个机制涵盖的范围显然更为广泛,实际上包括了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这4个机制在中方都是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委员牵头、在美国都是内阁级官员牵头,即等同於仅次于元首会晤的机制。比如外交安全机制,就相当於美国与其盟国的「2+2」对话,这势必将加强两国关系中安全方面交流的份量。

还需额外关注的是,中美正在提速补齐双方关系的主要「短板」--军事交往。从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元首峰会上释放的信息看,中美正在建立联合参谋部对话机制新平台,不断完善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两大互信机制。

在对中美关系的定调中,习近平把「军事安全互信」提升到两国「战略互信基础」的高度,强调要加强两军各级别的交流,发挥好各项机制的作用。在新华社通稿中,军事合作被排在经贸合作之后的第二位,且占据较长的论说篇幅。

可以确定,新军事交流机制的创建,对于塑造一个更加均衡、更加坚实的两国关系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不冲突、不对抗」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理念落在实处。

在北京看来,特朗普「不循定式」的商人基因,有其可塑一面,「习特会」正体现了中方希望正面引导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意图。
但另一方面,特朗普提出中美关系要「以结果为导向」,即更看重双方能否就处理具体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就与中方重视承诺的原则有较大出入,需要两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反复磨合,在动态中进行「再平衡」,不会毕其功於一役。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