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治国理政:迎来历史性变革

来源: 稼韧
 
从中共反腐厚植执政基础,大国外交让中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到军队改革锻造胜战之军,中共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亮点频现。中共十九大将会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八大五年以来,中共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十分丰富,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

中共十八届七中全会公报对此总结称: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这与习近平「7·26」重要讲话的阐述一脉相承。「7·26」讲话不仅是一篇总结性讲话,也是为十九大所做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其中所指的那些长期想而未成、谋而未竟之事,既是本届高层治国理政的亮点所在,也是十九大后将继续施力的重点领域。

反腐:继续厚植执政基础
十八届七中全会上,确认了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孙政才、黄兴国、孙怀山等12人开除党籍的处分。其中,孙为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余者为原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这一数字,创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全会处分人数最高纪录。

结合今年以来凌厉的反腐攻势看,这是以实际行动印证了此前中纪委向外界承诺的--「要克服『届末之年反腐败可以收官』的思想……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

9月中下旬,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谈到反腐问题说,「全面从严治党一旦开了头就永远在路上,要踩?不变的步伐,坚定不移走下去,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再度宣示了执政党在此问题上的明确态度。

七中全会公报则进一步对党内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了「四个定力」的要求,「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这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具体指引。

在中共的理论体系中,全面从严治党,最终目的是要探索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有效路径,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过去五年来,中共在「自我净化」方面标本兼治,政治生态焕然一新:

--「打虎拍蝇」有贪必肃,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十八大以来至今年6月底,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80多人、厅局级干部8600多人、县处级干部6.6万人。

--加强反腐国际合作,天罗地网「缉贪」。十八大以来,通过「天网」行动先后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3339人,截至今年8月底追回赃款93.6亿元。

--建立健全制度,用制度管权治吏。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中央一级新制定、修订的党内法规达80部,诸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的出台,形成了内容科学、程序严密、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无论事实数据还是公众印象,正风反腐都是「习核心」执政团队的突出政绩之一。

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内地民众对反腐成效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由2012年的75%增长至2016年的92.9%。
中共十八大以来,每年召开的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习近平均对作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统计显示,自2012年12月「八项规定」提出后,共有36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1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进行专门研究部署。

在今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除了研究拟提请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讨论的三份政治文件之外,还审议了《关于五年来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并以此带动全党加强作风建设情况的报告》。

对比2007年和2012年同期召开的党代会筹备阶段的政治局会议,审议党建方面的总结性文件,是此前未有的一项新增议程,凸显了作风建设在本届高层治国理政中的特殊份量。

结合习近平「7·26」讲话等一系列政治文本看,「党建」和「治党」以高频词出现,反映出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形势的重大判断。展望未来,问题与挑战令人清醒:

--「不敢腐」的问题已初步解决,「不想腐」「不愿腐」的内在自觉尚未普遍形成;

--存量腐败已基本得到清理,但反弹回潮的压力犹存;

--制度体系尚不完备,法理性基础和配套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

凡此种种,都需要执政党继续抓住历史机遇期,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管党治党。

就如习近平在「7·26」讲话中向全党发出的告诫: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外交: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9月中上旬,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首次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其中。这是继「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写入联合国决议后,中国倡议再次升级为国际共识,折射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就。

近年来,随?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对全球治理贡献的增多,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有了进一步提升。与这些现象互为表里的是,中国外交理念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其战略指导思想正在由「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转向「奋发有为」、「积极有为」。

中国外长王毅近日接受官媒专访时总结道,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积极进取,主动作为,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战略布局。「如果说这个布局是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构成这座大厦的骨架就是我们打造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目前,中国已经同100个左右的国家、地区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网」越来越密。

在此过程中,元首外交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起到重要独特引领作用。统计显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共出访28次,到访56个国家,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实现了对五大洲的全覆盖、对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梳理外交成绩,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大进展:

--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中俄方面,元首外交频密展开,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中欧方面,「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中欧四大伙伴关系落地生根,中国与西欧、中东欧关系更加平衡健康发展。

中美方面,习近平同奥巴马多次会晤,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在特朗普就职后,中美两国元首成功举行海湖庄园和汉堡会晤,明确了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方向和原则,实现两国关系平稳过渡。十九大结束后,特朗普将於11月访华,显示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和稳定性。

--开创周边睦邻友好合作新局面。在习近平过去五年的出访目的地中,有逾三分之一为周边国家和地区,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反映出对周边外交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理。

自2013年中央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后,中国高层秉持亲诚惠容理念,提出了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从「成长期」迈向「成熟期」。

--推动同发展中国家合作提质升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洲工作方针和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把中非合作推向新高度。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同太平洋建交岛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拉美国家共同打造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建立中拉论坛,实现了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全覆盖。

--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中国元素。过去五年来,中国演绎了参与全球治理的「三部曲」,包括举办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和习近平年初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访问联合国日内瓦办处等,引领了亚太区域合作、G20转型进程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

中国还推动成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核安全、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同时,在全球经济疲软、逆全球化思潮愈盛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动经济全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来,已经成为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之一,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参与。

北京外交学者认为,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凸显「积极有为」的同时,并未背离邓小平「韬光养晦」思想中要求的冷静谦虚、集中精力把国家大事办好的精神实质。例如,在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中国依然坚持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定位,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道路。

从世情、国情分析,未来中国外交将继续在这几方面发力。在大国关系方面,中方将更加自信地和美国、俄罗斯、欧盟国家加强关系。在周边国家方面,中国会进一步稳定周边局势,通过协商谈判解决争端。在多边关系上,中国会更加注重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在维护和平和促进经济社会的作用,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用习近平的话讲,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以十九大为新的起点,中国将续写尚未完成的大国外交使命,尽可能提升战略能力,把不断增强的实力转化为相应的国际影响力。

强军:锻造胜战之军保「复兴」
过去五年里,许多难题和大事得以解决,军队改革是其中最为醒目者之一。「中国军队历史性改革正式启动」「中国60多年来最大一次军改」……对于解放军脱胎换骨式的整体性、革命性变革,海外媒体频频给予密切关注。

军改的大门在十八大闭幕后就有已打开。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新一届中央军委第一次常务会议时指出:要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前进,努力夺取军事竞争主动权。这是对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坚定意志和决心的正式宣示。

一年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经习近平提议,中央决定将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盘子,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将国防和军改作为单独一部分写入全会《决定》,这在中共历史上也是首次。

2015年11月24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京西宾馆召开,习近平发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行动号令--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此后,中国军改不断祭出「大手笔」,在改革大棋局中稳健落子。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军委机关由四总部改为15个职能部门,五大战区取代七大军区,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等,实现了组织架构的历史性变革。

第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脑袋」,即军委中枢、高层领导机构等。「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12字军改方针,框定了全军新格局。

第二阶段的军改则聚焦「脖子以下」。2016年12月初,中央军委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15年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之后,又一次规划路径、掌舵方向的顶层部署,标志?重塑军队力量体系的改革全面启动。

这两阶段的改革,前者重在突破体制性障碍,后者重在解决结构性矛盾。二者上下呼应、梯次接续。

而「脖子以下」的军改,也是进入了改革「深水区」,「涉及面之广、触及利益之深、立体影响之大都前所未有」。

近一年来,在联勤保障体制改革完成关键跨越后,边海防和预备役部队转隶顺利推进,军队院校、科研机构、训练机构改革也取得实质性进展。眼下,武警部队改革正在部署展开。10月上旬的权威消息显示,武警部队机关近期再次出现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新组建了正军级警官挂帅的装备部。《联合早报》的评论文章认为,「军改的成功,不仅极大巩固了习近平的个人权威,也为中共化解了一项重大潜在危机。」

展望未来,军改的总体目标已经明晰: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正如外界形象比喻的,这次改革不只是动「棋子」,而且要调「棋盘」--重塑组织形态和力量体系,推动解放军转型嬗变,锻造胜战之军。

回顾过往几届党代会报告,都会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专门论述。例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兵的统一。十八大报告则提出,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对于新时期的军队建设要求,习近平在朱日和基地举行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时就已明确宣告,「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强军思想……把我们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可以说,民族复兴,是未来强军建设的内在根据。而强军,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