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四大危机考验“深改元年”

来源: 渔樵夫



中国新一轮改革已在三中全会上出台,之后习近平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2014年势必成为中国「深改元年」。然而,十面「霾」伏、楼市泡沫、地方债黑洞、产能过剩等四大危机,却如空中悬河,可随时将中国经济拖入危险边缘,令中国改革重新遭遇停滞风险。

北京政情人士指,目前的中国经济如同一座漂浮在汪洋中的冰山,裂纹已在冰山深处开始扩散。当此之际,习李改革欲顺利起步,必须面对十面「霾」伏、楼市泡沫、地方债黑洞、产能过剩等四大危机,果断拆弹,惟其如此,才能成功升级中国经济,挽狂澜於既倒,为打赢最后的改革攻坚战铺平道路。

危机之一:十面「霾」伏

刚刚过去的2013年以中国官方大张旗鼓宣传中国梦而始,却以半个中国陷入雾霾的尴尬局面告终。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灰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唯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这首流行於网络的《沁园春·霾》成为中国遭遇十面「霾」伏的生动注脚。

2013年,十面「霾」伏成为当前中国多省市最突出的环境矛盾,据中国气象局数据,2013年中国平均雾霾日数为52年来最多,中国百余城市成为「雾区」,尤其是上海、杭州、合肥、南京等南方城市出现雾霾,令人震惊,就连离天堂最近的西藏亦难独善其身。

有学者指出,假如城市的污染治理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城市化过程中不注意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不留下足够的通道,不考虑污染物稀释扩散结构的话,十面「霾」伏的局面在中国至少还会持续10-20年。

中国经济经历35年的高增长,带动GDP总量持续翻番,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版,但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高昂代价。这其中,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难辞其咎。2011年,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坦承:「现在中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雾霾污染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

2014年,十面「霾」伏仍将是全国性难题,与此同时,「一口水」、「一口饭」、「一步路」和「一袋垃圾」都面临着严峻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拦路虎」。如果当前的环境问题不引起高度警惕,真正下大决心、大力度去治理,其造成的损失和代价或将无法挽回,现时的环境危机有可能会演变为「环境灾难」。

雾霾一定程度上是GDP「副产品」,而GDP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正处于「爬坡阶段」的中国社会仍至关重要,甚至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而以GDP换清新空气,难度可想而知。欲缩小生态赤字,各地方政府必须彻底改变一味「以GDP论英雄」的局面,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作为官员的考核指挥棒。惟其如此,中国经济成果和民众健康才不会被「霾」没,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才不会成为奢谈。

危机之二:楼市泡沫

与环境危机同时将中国经济送上火山口的是楼泡危机。国家统计局2013年12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四个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全部同比超过20%。而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12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调查数据亦显示,去年12月百城新房均价为10833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7%,创下自前年6月以来连续第19个月的环比上涨。

截至2013年12月23日,北上广深合计土地出让金达5014亿,比2012年全年上涨150%。地产界人士认为,土地市场火爆,预示楼市酝酿更大涨幅。如果没有更有力的调控举措,或者2014年的货币更加宽松,那么2014年楼市甚至会超过今年这样动辄两三成的涨幅。

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近日联合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称,尽管今年实行了严厉的楼市调控措施,仍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一年一线城市房价将继续上涨,另有超四成银行家认为二三线城市房价未来一年内也会继续上升。

社科院报告亦指出,2014年,由於三、四线城市前期造城运动产生大量住房供给,在人口外流、楼房滞销的条件下,「鬼城」现象可能扩大。有观察家提醒说,中国的「鬼城」、「鬼屋」已大面积出现,如果说地产泡沫「是个鬼」的话,那么这个魔鬼狰狞的头部已经显现,等它青面獠牙完全现身的时候,想跑就来不及了。

失控的中国楼市已引起各方警惕。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楼市泡沫「史无前例的大」。中国首富宗庆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住的社区有1000多套房,晚上亮灯的不到100家,这就是泡沫,房子不能再过度建了。」就连地产界大佬王石亦直言,当前楼市存在明显泡沫且可能失控而破裂。

经济学者余丰慧判断称,中国房地产目前已经出现了泡沫,危机四伏,需要谨慎对待。他认为,「开始出现有价无市,成交量下滑等迹象,不排除最终房地产泡沫破灭,房价崩盘,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可能。」

中国内地房地产的畸形发展,房价畸高已对整个经济造成巨大侵害。房地产价值极度膨胀,房价泡沫式暴涨,吸引了大量投资,从而导致中国其他行业凋零,特别是实体经济受到重创,进而使得社会总需求包括总消费水平受到严重打压经济受到损害。

2014年,脱离了经济基本面的楼市或将迎来真正挑战。近期美联储退出QE有可能把中国房地产打回原形,多年以来靠潜伏的国际资本支撑的中国高房价将迎来真正冲击,楼市泡沫末日狂欢之后,将加速「清算日」的到来。

房产税试点扩容、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中国楼市调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这三项政策很早就被提出,但是一直都处于研究状态,迟迟未有下文。2014年,中国楼市调控长效机制必须迈出实质性步伐,否则楼泡越吹越大,一旦破裂,对中国经济将是灭顶之灾。

危机之三:地方债黑洞

近期,被称为中国最大规模、最彻底的地方债审计结果揭盅。据审计署数据显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超过10.88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债务超过2.66万亿元,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则超过4.3万亿元,如将三个数字相加,地方债务高达约17.9万亿元。数据同时显示,截至2012年底,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於100%,地方债半年增长幅度达13%。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地方债目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债风险没有在短期内爆发的可能。由於近半数的债务将在2014年年底到期,并且地方政府举债主要投向了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较长的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期限错配使得地方债现金流风险极易爆发。

据知,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除了向银行贷款外,现在又搞集资、搞信托,带动了银行、财政、土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债务「黑洞」越滚越大。而由於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即便地方政府出现大规模的债务,中央政府都会买单,被掩盖的问题和债务日益累计,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增势凶猛的地方债已引起各方高度警惕。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惠誉指出,如果不加以修正的话,那么到2017年,中国国内债务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将攀升至217%。

事实上,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并非一日之寒,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炸点。地方政府债务一旦「失控」,可能引发比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更大的金融危机。末日博士麦嘉华称,中国日益庞大的债务可能诱发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将比2008年那场更疯狂。

地方债黑洞已引起中南海高度关注,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会议提出,要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

事实上,从2010年,地方债警报就已拉响,但并未阻挡地方债务持续快速上扬的态势,由於地方政府的利益结构、权利结构和财税收支体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举债冲动无法从源头上加以抑制。

观察家认为,要控制地方债务增长,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难题。首先地方政府要控制财政支出,加强财政预算,并把支出交给人大监督;而地方政府若要获得发债权利,并且权利要受到社会力量的约束,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从而改变地方融资平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督约束。

此外,中央要弱化GDP的增长目标,地方政府不能搞大跃进,无论是经济建设、城镇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量力而行,要保持合理的债务率,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否则多少钱都不够花。此外,应将债务风险责任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和离任审计之中,从而打破「风险大锅饭」,避免官员「只管借不管还」。
经济学者叶檀指出,在改变地方债的结构的同时,要扭转的就是实体、经济结构的失衡,让创造财富的企业得到更便宜的价格,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可以负债,前提是建立严格的预决算体制,不与民争利,不扭曲市场。

危机之四:产能过剩

为对抗金融海啸,2008年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在力挽狂澜的同时亦造成了产能过剩「后遗症」。2012年底,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大大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中国工信部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2013年中国工业通信业运行报告》亦指出,去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对6万余户大中型企业的统计显示,其产能综合利用率基本低于80%,部分行业甚至不足75%,但投资增长仍然较快,新增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产能过剩矛盾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中国官方表示,中国产能过剩已呈现出行业面广、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类似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重工工业,短期内产能过剩颓势恐难以扭转。更堪忧虑的是,目前产能过剩已有从钢铁、电解铝、建材、船舶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行业扩充的趋势。
经济学者迟福林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的产能过剩难以避免,但像中国这一轮范围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的产能过剩历史上并不多见。如果解决得好,就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反之,不仅现存问题难以缓解,而且会引发诸多新矛盾甚至导致经济危机。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亦表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产能过剩。未来的改革与结构的调整均需要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否则改革很难见到成效。」

众所周知,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的。由於政府部门为了做大GDP而主导了大量投资,造成了投资消费的严重失衡,使产能过剩呈现出全面性、长期性、甚至绝对性的突出特点。事实上,中国式产能过剩,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严重的环保和社会问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饮鸩止渴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化解产能过剩最关键的所在,就是调整地方发展模式、部门管理方式和企业竞争规则。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源,不在经济,而是在政治。因此破解中国式产能过剩顽症,不仅要调控市场,更亟须调控政府,推行政体制改革。

2014年,上述四大危险风暴的步步逼近,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平添了阻力,却同时亦反映了中国改革必须全速推进的迫切现实。这四大危机的出现不应被看作是简单的经济现象,而应成为经济结构扭曲、经济发展模式亟待改变的推力。近年来,中国政府时常被冠以「危机斗士」的称谓,事实上,中国政府需从「被动」应对危机,转向「主动」防范危机,惟其如此,所付出的改革代价才会最小,所走的弯路才会最少,最后获得的胜算亦才会最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