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更加开放的中国对全球尤为重要

来源: 莫利亚

──访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博士      

镜报编者按:如果说,过去35年,中国对外开放给全球经济带来重要影响,那么,未来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将主要反映在推动全球服务业一体化,促进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全球资本的使用效率,共同制定全球贸易与投资体系的新规则,提高全球经济治理水平,共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3年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引起世界反响。今年1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於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在中国迈入新一轮改革开放元年之际,笔者顶风冒雪专程赴联合国总部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拜访洪平凡主任。洪平凡博士欣慰地接受了笔者专访,深刻而精辟地就笔者围绕《决定》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评价、剖析和解读,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将面临的问题、挑战、阻力,如何「出招」、「应招」以及对世界经济的意义等,阐述了独到的见解。

中国维持7.7增长来之不易

莫利亚:中国经济在2013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请您概括地总结一下。

洪平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2013年增长7.7%,显然明显低于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10%的水平,既有外因也有内因。首先,中国经济在2013年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仍然严峻。该年全球经济增速是2010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需求软。由於美联储宣布可能会在年底减少量化宽松,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不少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等受到很大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维持7.7%的增长非常不容易。从国内来看,中国政府没有采取简单的刺激政策,而是坚持用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来稳定经济增长,同时增加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的沟通,明确保证经济增长下限和通货膨胀上限,稳定了市场预期。

莫:请您谈谈对中国经济在2014年的展望。

洪:从国际经济角度来看,预计主要发达国家在2014年增长有明显改善,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但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欧洲仍然存在的脆弱,日本债务在中长期不可持续,仍然是中国面临的外部风险。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强:中国国内储蓄高,不像其他新兴经济体过多依赖外资,特别是依赖短期外资;中国对外收支基本平衡,且略有顺差;中国政府财政基本平衡;在国内金融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中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减少了外资带来的冲击;以及人民币汇率没有完全浮动。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还存在一些下行压力。例如,房地产泡沫、企业债务、地方政府债务都存在一定隐患,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在长期有利於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和竞争力,但在短期内都会对银行和国企构成冲击。但是,中国出台的《决定》稳定了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预期。2014年是中国迈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元年。

改革是中国赶上时代的法宝

莫:您从全球的角度如何看中共出台的《决定》?

洪:《决定》勾画了中国未来10年的改革蓝图。从全球视角来看,我们生活在一个迅速变化的动态世界。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使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以光速交流意见和分享经验。世界上不断发生的变化包括体制变革,即,改变我们组织和管理社会的方式。有些体制变革是突变,如这几年发生在中东地区的变化。我们称这种类型的体制变革为革命。而另一些体制变革是渐进、有序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改革。人们进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革命。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进行经济改革。例如,美国在推动金融改革法案和奥巴马医疗改革;欧元区在推动成立银行联盟;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都在进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改革;朝鲜和古巴也推出了经济特区。

事实上,中国的体制改革是全球改革浪潮中的一部分。正如《决定》所言,改革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改革也是为了应对全球的变化趋势。例如,中国推出的上海自贸区是为了应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给中国带来日益加剧的竞争。同理,TPP和TTIP也是那些国家为了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所以,中国改革既受到全球改革浪潮的驱使;又推动着全球改革浪潮。
莫:您如何评价《决定》中为对中国体制改革制定的目标和策略?

洪:《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决定》还定义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六大体制改革每一个方面的目标。其中,经济改革方面的目标包括: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统一城乡发展,建设新的开放经济等等。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中国经济改革大多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一系列重大改革往往都是先搞局部试点,然后再推广到全国。例如,农村的改革起始於小岗村的包产到户;物价改革从一小部分商品采取双轨制开始;外贸改革从经济特区起步。该改革策略可以控制风险。但是,这种策略的明显缺点在於它使一部分人通过特区和双轨制套利而致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更为综合、更复杂的经济体系,一些系统性体制改革,如金融改革,未必能够继续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

以上海自贸区为例:新推出的自贸区可以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升级,可以为改革市场准入规则提供经验。但是,要想用自贸区来完成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改革,恐怕很难成功。一旦在自贸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之间形成利率差和汇率差,很难控制区内区外为套利而来的资金流动。即使能够控制资金套利,这种区域性金融试验取得的经济,未必能够适用於全国。

中国经济这只大船,已经航行在深水区,无法触摸到石头。为此,《决定》尝试采取以「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策略。
莫:中国的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决定》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系统。您认为会面临甚么挑战?

洪:我认为,确保各个经济部门改革的一致性非常重要。例如,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中我们知道,金融体系改革应该遵遁一定的顺序:先实施利率市场化,深化债券市场,然后才能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最后才能完成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对外开放,否则会发生金融危机。再如,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必然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竞争压力,挤压他们的息差利润。同时,国有企业承受的压力可能比银行更大,因为他们将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与银行改革和国企改革一致。

中国改革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如何保证不同体制改革之间的协调性。改革《决定》中的确强调了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何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防和军队六大体制方面改革,并非易事。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但只有「进行时」。只要中国继续推行改革,扩大企业自主经营和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空间,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增强政治参与和民主治理,加强法治,确保环境可持续性,中国可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成为高收入的现代社会。

开放的中国对全球经济很重要

莫:中国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强调以开放促改革。您认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有甚么重要意义?

洪:中国在过去3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开放的中国经济不但有利於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有利於全球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的开放,不仅仅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也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得全球范围的资本、劳动力和其它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更有效。例如,过去20多年,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率,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其原因之一是中国加入了全球工业制造生产链,不断降低制成品的生产成本。而在同一时期,全球利率也呈下降趋势,降低了资本成本,这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增加了全球储蓄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大量中国储蓄以购买美国政府债务的形式输出到美国之后,美国没有很好利用,而是推动了房地产泡沫和次贷。

中国的开放,给世界各国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物美价廉的消费品,给发达国家许多跨国公司带来丰厚利润。同时,中国的开放也给拉丁美洲、非洲和其他一些地区以生产和出口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他们的经济增长。

毋容置疑,中国的开放也给其他国家带来竞争压力。例如,墨西哥和其他一些与中国经济结构类似的国家,由於中国的开放使这些国家的出口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一度下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他们各自又重新在全球经济中找到了自己的相对优势位置。只要中国开放所带来的国际竞争是公平和良性的竞争,那么对世界经济整体而言和长期而言是有益的。

在过去35年里,中国的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5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而在同一时期,许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非常显著。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因为中国的开放而发生了经济倒退。中国的开放利己利人。

35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意义只会比过去35年更为重要。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反映在量的变化上,还将会反映在质的变化上。

莫:中国在未来进一步开放对世界经济的意义又会有甚么质的变化?

洪:过去35年,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征是把中国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与外国资本和技术相结合,为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工业制成品;同时,为全球提供了储蓄。未来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特征将是全方位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不但为世界提供工业制成品,还要为世界经济提供服务和技术;不仅仅为全球提供储蓄,还为世界提供资本。同时,随着中国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不断增加,中国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如果说,过去35年,中国对外开放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降低全球劳动力成本,增加全球储蓄和促进全球制造业生产链的发展;那么,未来,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给全球带来的重要影响,应该主要反映在推动全球服务业一体化,促进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全球资本的使用效率,共同制定全球贸易与投资体系的新规则,提高全球经济治理水平,共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应为今后国际谈判打基础

莫: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开放的阻力是甚么?

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反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思潮有所抬头。有些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过于依赖出口,依赖外资,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放弃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采用以「国内消费为导向」的增长模式。还有观点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造成了一些国家的失业上升,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也认为国际贸易和国家资本加快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这些观点,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

此外,中国还同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规则方面的约束。例如,美国主导的服务贸易协定(TISA),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都是为了制定新的更加有利於美国的国际贸易规则。例如,这两大区域性贸易谈判中的其重要内容包括开放服务业,尤其是金融和信息服务业;加大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和劳动保护标准;消除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优惠和对外资企业的限制;增加透明度;以及「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几项都是美国最有优势和最有国际竞争力的方面。而这也正是中国的薄弱环节。一旦美国成功地推动达成这些贸易协定,中国则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中国政府也认识到这点。在一定程度上,中国设立上海「自贸区」正是为了应对美国主导的这些谈判。中国先在自贸区中试验这些新规则,为以后的国际谈判打下基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