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5:经济新常态 习李新挑战

来源: 白雪冰


踏入2015年,中国经济疲弱之势难改,经济逆风考验中南海改革定力。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保增长」与「促改革」之间开始出现新的「拔河」。为摒除改革强大阻力,习总主导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必须强力推动改革,走「强改革、真改革、大改革」之路。


描绘2015年经济图景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业已落幕,「新常态」成为新一年经济领域关键字,经济新常态之下,习李执政将迎来新挑战。2015年是中国「十二五」计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计划夯牢地基之年。以现时情况看,2015中国经济疲弱之势难改,欲完成「十二五」各项经济指标,「稳增长」依然会纵贯全年。

经济逆风考验中南海改革定力,虽然经济新常态下,「维稳」仍是2015中国经济的一条主线,但万不可重蹈「不刺激-微刺激-中刺激-强刺激」之覆辙,再启「扩张疗法」。中国应以改革为先,「稳增长」则要配合改革,不可「喧宾夺主」。为摒除改革强大阻力,习总主导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必须强力布局推动,坚定走「强改革、真改革、大改革」之路,让改革成为另一条主线。
此间经济专家认为:惟有两线并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才会实现「深蹲起跳」,真正走出危难时刻,摆脱经济增长减速演变为崩溃的巨大风险,平稳收官「十二五」,为「十三五」顺利开局清障铺路。

2014:扩张政策「对冲」经济失速

2014年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虽然「改革」是2014年「主题词」,但全年经济大吹淡风,各项资料接连报警,让刺激政策有卷土重来机会:继内地各省市救楼市之后,央行於11月下旬宣布2年来首次降息,而国家发改委自10月以来,密集批复万亿「铁公基」项目,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新一轮刺激政策正卷土重来,甚至被指为「4万亿2.0版」。

2014年,中国经济低迷开局,全年延续疲弱走势:一季度GDP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经济资料虽未公布,但也不乐观。全年来看,物价指数、制造业指数均在低位,消费和生产局面双不利,经济陷入低迷。10月份「克强指数」的三个构成要素全面走弱,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创下八月新低。

有外媒指,中国经济在今年第三季度的增速是自全球金融危机最黑暗时期以来最慢的一年,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几乎肯定将是1990年以来最疲弱的一年。

对冲经济下滑「加速度」,2014年中国的「稳增长」力度也在逐步加码:

一、央行意外降息   11月21日,中国央行突然发布消息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事实上,在央行宣布降息之前,政府高层不会降息、强刺激的政策宣示还言犹在耳,央行掌门人周小川在多次重大决策场合强调中国不降息。更有高层表示,全面的货币宽松无异於「抱薪救火」。虽从主观上看,中央不愿意违背「总量稳定」和「不搞大水漫灌」的承诺,损害他们作为改革派的声誉,但随着楼市跑步入冬,以及各项经济指标频闪红灯,「不刺激派」立场终现松动。

央行此次意外降息后,外电大胆猜测「央行已经转向全面刺激」,并可能「再降息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内地经济学家吴晓求也认为,一个新的「泡沫周期」正如期而至,只是「与五年前大张旗鼓的『4万亿计划』相比,这一次的『泡沫制造计划』非常之低调。」

中金发表报告认为,一次降息并不足以稳住经济增速,考虑到PPI及通缩加剧,预测央行或将进一步降息、降准,或加大银行间流动性投放。
事实上,截至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1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4.7%。按此速度,全年新增货币量很可能超过10万亿元。中金公司向机构发布信贷资料前瞻报告称,初步预测11月份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000亿到7500亿元,环比增长30%到35%,同比增长15%到20%,增势强劲。

二、各地政府救楼市  中国楼市今年进入寒冬期,成交量一降再降,使得依赖「土地财政」为生的地方政府叫苦连天。

进入下半年,各地政府可谓猛药频出:竞相启动措施救市,除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基本取消了楼市限购政策。截止11月13日,内地已有21个省市减免购房契税。其中,江苏、湖北、河北、福建、河南、天津等六省及直辖市在辖区内全面实施。另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和湖南六省公开发文在全辖区或部分城市执行购房补贴。

为勒住楼市下滑缰绳,中央也加入救市阵营:9月30日,央行、银监会取消楼市限贷政策。此后,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又发文放宽对公积金贷款限制。在中央地方联手救市下,截止11月中旬,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高达4519亿元,平均楼面单价比去年同期大涨53.4%。从10月开始,各地楼市交易迅速恢复,连跌势最猛的杭州市,都在10月创下2009年以来的交易最高纪录。

三、「铁公基」大跃进  在经济放缓大背景下,「铁公基」(铁路、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项目再次充当起中国经济「救火队」角色。11月28日,发改委集中批复三个铁路项目一个机场项目,总投资约510亿元。10月以来,短短两个月内,国家发改委先后7次集中批复30个铁路和机场项目,总投资超过9000亿元,再加上3条特高压项目及1个港口项目,年内发改委批复投资额度超过万亿。

中国发改委下属研究机构相关人士认为,从目前情况看,重大工程的投资已成为国家定向调控的重要抓手,其中铁路工程的投资金额特别巨大,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基石。业内人士透露,「铁总今年64个新开工项目,与年初原计划44个项目相比,多出了20个新项目,这些原本都是以后的规划,现在全部提前了。」而据中国铁路总公司资料显示,2014年投产的铁路新线将比上年增加约四分之一。

除「铁公基」大跃进外,2014年7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均围绕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投资、消费、出口出台措施;国务院11月26日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环保、市政等7个重大工程包,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种种迹象显示,新一轮扩张政策正呼啸而来。

2015:警惕「新常态」下的扩张后遗症

描绘2014年中国经济调控路线图,有专家形容为「不刺激-微刺激-中刺激-强刺激」。特别是央行降息和「铁公基」大跃进之后,中央政府的调控思路被外界认为发生了根本变化:「微刺激」、「中刺激」都已经被放弃,宏观经济政策公开进入「全面救市、全力保增长」的「强刺激」阶段。

2008年底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时,中国曾果断启动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当时虽力助中国顺利渡过难关,但引发的后遗症却遗毒至今。「4万亿」经济刺激大单后遗症俯拾即是:房地产泡沫、地方债、产能过剩等无不与之有着密切关联。

国务院参事、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院长夏斌表示,如果以货币供应量M2来衡量,中国2008年底货币供应量47.5万亿,2013年末110.6万亿,2009年到2013年货币供应高达63万亿,远远超过中国1949年开国以来到2008年底59年的货币供应量。由於企业和各级政府负债投资、超量投资已造成中国的负债率提高,导致偿债危机的传导以及连锁反应,极易触发系统性危机。

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和2013年,自2009年以来,政府刺激措施和亢奋建设活动已造成6.8万亿美元的投资浪费。「无效投资」占到中国经济总投资的近一半。

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最后又将转化成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更关键的是,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将产生挤出效应,大量的资源要素和民间资本朝政府投资领域倾斜,对于处于停滞状态的民营经济来说将构成严重冲击。

前任总理温家宝在8年前就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愈来愈「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中国在解决问题上拖延的愈久,就愈难以找到办法。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中国经济本轮金融危机以来,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而且这个困难周期应该在3到5年,因为在过去的5年时间,我们几乎所有中国经济失衡的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而且有些问题更严重了,房价高、杠杆高,企业债务高,产能过剩严重,所有的问题摆在今天比5年前要更加严重。

事实上,此轮经济危势虽堪比2008至2009年,但「扩张疗法」短期内虽可让经济增长回光反照,但却又会让经济回到过度依赖投资保证经济增长的老路。加剧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对扩张举债产生依赖,从而令经济增长更加脆弱。

中央经济会议指出,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笔者判断,2015年中国经济将处于「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的换挡期、前期刺激所造成泡沫的消化期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其中,摆脱扩张后遗症、消化前期累积泡沫的任务尤为艰巨。

收官「十二五」铺路「十三五」

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如果说2013年是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布局」元年,2014年则是这一布局正式实施的「启动」元年。当前,不少改革则仍处在启动初期,与2014年相比,2015年经济增速可能继续下台阶,但经济改革却要爬坡上台阶,官方一直强调「不搞强刺激,要靠强改革」,然而,在经济新常态面前,「稳增长」同时「促改革」,做好「一上一下」,更考验习李「功力」。2014年,习近平掌舵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7次会议推进经济改革。「明年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於政府在大改革、大调整与稳增长之间的权衡。」经济学家刘元春认为,而习李一直承担着推进改革和再平衡的领导重任,因此,2015年将成为政策平衡木极难走的一年。

2015年,中国经济将遭遇内外双重逆风:从周边看,美国结束量化宽松政策步向加息,难免削减其复苏动力;欧元区经济恐现三底衰退;日本则已连续两季经济收缩,再陷衰退。发达国三大经济火车头在通缩阴霾下加剧全球经济颓势。新兴国前景也不明朗,在环球需求不足下,商品价格尤其油价暴挫,令资源出口型新兴国最先受累。

中央经济会议也指出,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要趋利避害、顺势而为,防范各类风险。

从内部情况看,增长动力切换、「去产能」压力较大、楼市调整和债务率高企等因素均在制约增长。房地产调整虽不存在崩溃性下滑的可能性,但局部区域和市场结构出现较为激烈的调整依然是大概率事件。此外,各地过剩的产能问题也将日益严重,这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造成较大打击。展望出口,由於发达国经济疲弱,需求每况愈下,依靠出口低端产品的中国也势遭殃及。

瑞士银行近日发布2015-2016年度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15年开始跌破7%而进入「6时代」。交行报告也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压力仍会存在。荷兰合作银行分析团队日前警告称,中国经济2015年可能面临一场风暴。

从2010年一季度以来,中国GDP已经历连续18个季度增长率减速,长达4年多时间,且此趋势目前尚未稳住。虽然201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遭遇顶头逆风,但改革「上台阶」却势在必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针对中国经济发布的评论报告中,便呼吁中国政府不要过于担心国内生产总值(GDP),应该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改革上。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指出,「过去30年所谓狂飙突进,留下了太多欠帐」,单纯依靠高投资的高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经济增长速度减速不可逆转,要以平常心对待经济下行。因此不能用强刺激的方法拉动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增长动力需要依靠改革,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来提高经济的增长品质。当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在於盘活民营企业,通过创新方式促进内地产业升级,经济新常态的建立仍应将主要力量放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之上。

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作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各项经济生态指标能否如期完成,从而为「十三五」顺利开局打牢地基,为外界关注。

踏入2015年,中国经济疲弱之势难改,经济逆风考验中南海改革定力。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保增长」与「促改革」之间开始出现新的「拔河」。为摒除改革强大阻力,习总主导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必须强力推动改革,走「强改革、真改革、大改革」之路。只有全面铺开改革大棋局,「十二五」经济才能「维稳」收官,「十三五」计划才会顺利开局。对此,习近平已作出政策宣示: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於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品质,抓好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落地。

中国转向新常态的过程,难免伴随着转型剧痛,但最终若能换来积极的改革信号和社会预期,则是福非祸。经济新常态倒逼下,习李推动的这场「强改革、真改革、大改革」已无回头路可走。正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所言,2015年中国应从政府自身改革的「开场戏」,逐步转移到市场体制、市场秩序、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正戏」上来,中国经济若能成功跨越结构调整阵痛期,最终将揭幕中国改革「高潮戏」。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