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反腐电视剧热潮的效应

来源: 稼韧

随着外部和自我监督的多管齐下,随着央地对改革方向和目标形成新的共识,勤政善政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电视剧中的理想人格,更是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和岗位义务。同样,改革中的官场新风建构,不是精致虚伪的幻想,而是可以全力泅渡而抵达的民意彼岸。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显示,广电总局立项的反腐题材剧达十余部,除《人民的名义》以外,还有《国家行动》、《打虎上山》、《反贪风暴》、《高位》、《利剑出击》和《悬崖边》等。反腐专家认为,反腐题材剧今年成为醒目的文化现象,《人民的名义》把政治片投放的热潮推向了一个高峰,但远不是顶点。

4月28日,内地反腐「剧王」《人民的名义》收官。收视率最高峰值破8,创下近10年来电视剧的最高纪录。大尺度的台词、寓意鲜明的现实投射,以及成熟的创作文本和镜头语言,是内地政治片的最新趋势。在《人民的名义》开播之前,中央电视台曾在黄金时间播出《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反腐纪录片,引起舆论热议。

政治剧扎堆彰显反腐意志
由公安部组织拍摄的《国家行动》近日宣布接棒黄金档。该剧同样拥有强大的卡司阵容,由金牌导演高群书执导,陈宝国、王志文等一众「老戏骨」主演。
《人民的名义》中,出现的「大老虎」据说原型为原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和政法王周永康的结合体。而《国家行动》的剧情素材,则来自於震动中外的四川刘汉涉黑大案。在《国家行动》剧本研讨会上,相关负责人指出,该剧是央视在十九大召开之前推出的扛鼎之作,其创作「要站在国家的高度」打开故事的背景格局,结合十八大以来的反腐举措,「以反腐打黑为创作基点,充分体现国家意志」。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的备案数据统计,从2015年1月到今年2月,广电总局立项的当代反腐题材剧达十余部,除《人民的名义》以外,还有《国家行动》、《打虎上山》、《反贪风暴》、《高位》、《利剑出击》和《悬崖边》等。

上述作品中,已於近期开拍的《反贪风暴》未播先热。该剧与由港星古天乐主演的电影同名,内容也有相近之处:港片讲述的是廉政公署打击贪污集团,内地电视剧中则把智斗贪污集团的主角换成了检察精英。

《反贪风暴》由「国民导演」郑晓龙担任总监制。郑晓龙的知名作包括《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_传》等,外界对其出品的现代反腐作品抱有很高期待。

此外,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制作的《因法之名》也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该剧是内地首部反映平反冤假错案的电视剧作品,主创方表示,「其大胆程度丝毫不亚於《人民的名义》的反腐表现力度。」

继最高检和公安部出手后,由中纪委指导、广东省纪委宣传部组织创作的电视剧《脊梁》也已完成拍摄并将与观众见面。据称,该剧着眼於讲述廉洁故事、传播廉洁声音,分析研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旨在展现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画卷。内地传播学者指出,政治剧的密集推出,其大背景是中央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改造吏治生态。这些剧集的制作,可以把反腐的艰难性和成就性展现出来,引起大众的共鸣和思考。

《人民的名义》总制片人李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腐败斗争,如果没有文艺作品进行反映和表达,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位。当代电视剧作应该也必须有所反映,这是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据知情人士透露,反腐题材剧是在今年才成为醒目的文化现象,但实际从两年前开始,就已在内部酝酿和升温。2015年时,中纪委宣传部曾专门赴最高检、广电总局等部门进行调研并举行座谈会,了解过去十年中反腐题材影视剧的生产情况,并提出加强创作的要求。广电总局主管领导也提出,要拍出正能量的作品,谈反腐不是展示腐败,而是充分展示执政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

唤醒政治渴望  提供「心理出口」
国民反腐大剧的出现,在舆论场中投下了石块,激起层层涟漪。

赞赏与欢迎的声音不少,批评和质疑亦有之。例如,有评论说,在《人民的名义》中,一群具备现代治理素质和外在气质的官员干部,伴随着专业且正统的出身与升迁,「浪漫化了中国政治生态」,建构出的是一副「精致而虚幻的理想政治图景」。

也有观点认为,电视剧中的一些细节,例如按照不同职位就应该依次落后半个身位,以及毫不避讳地展示来自普通阶层的官员和世袭阶层之间的差异等,所呈现的恰恰是现实中的积重难返。这种说法似乎不无道理,在电视萤幕上,即使是如李达康这样并不贪腐的官员,也可以在一家高档消费场所直接招呼个人事务而不以为意。

不过,无论是过于浪漫,还是过于幽暗的解读,都未必全面而准确。在复杂、庞大的政治生态系统面前,一部或几部电视剧承载不了纤毫毕现的使命。此外,即便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不能简单地将之视为对现实的镜照,而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解剖,其目的在於对政治去神秘化,回应公众对政治生活的渴望。

民间的政治热情被唤醒,是反腐剧产生的重要社会效应。每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都会给观众提供至少一个「心理出口」。透过热播的反腐剧,可以更细致地体察社会大众的价值诉求。在《人民的名义》掀起的收视热潮中,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是,大众对「能吏」的喜爱几乎是压倒性的,远胜於对那些规规矩矩、无功无过的「循吏」的认同。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自制并推送「表情包」,让「守护达康书记的GDP」成为网红话语。这种集体文化行为传达的并非只是对某个强势官员的喜爱,而是对人尽其才、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环境的向往。

集「能吏」和「清官」为一身的达康书记,几乎代表了当下大众对官员的完美期待。在这两个巨大的闪光点下,治家不严、作风霸道、急功近利等缺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回到现实境况,这样一个官员并不能成为典范,在追求效率至上的场景中,铁血的能吏也可能变成酷吏,成为人格化的工具,在政治生涯中犯下重大错误。昔日的明星官员仇和,即是此例。

同样,在反腐剧的汹涌舆情中可以看到,大众对反面人物的同情在某些时候容易失去节制。例如在《人民的名义》中,出身草根的贪官祁同伟在饮弹自尽后收到不少讨论与悼念,这其中固然有反派角色塑造较为丰满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不乏阶层固化下顾影自怜的社会心理投射。

反腐剧的另一个效应,则是向党员干部传递信号。《中国纪检监察报》4月底刊登题为《正风反腐别存「看戏」心态》的文章指出:近期反腐剧陆续登台,「大戏」固然值得期待,但正风反腐不能有「看戏」心态,尤其不能仅仅以猎奇的心态盯着反腐「剧情」,否则就是「把心思用偏了,把劲头用歪了,也与警示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该文对党员干部提出要求,「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不论看忏悔录,还是看反腐剧,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停留在表面,还应把自己摆进去,反思自己是否能够抵得住诱惑,抗得住围猎,防得住捧杀,经得住考验。」可以说,用反腐剧满足大众的数据需求并提供警示作用,只是清吏治、促共识的开始。反腐唯有拳拳到肉,制度建设唯有弛而不息,才能真正重塑政坛生态,给国民的政治生活带来崭新面貌。

「督察」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
在《人民的名义》中,获得认可度最高的是这样一种干部:做事谨慎有度,有知识,有方法,主张在复杂的环境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汉东省委书记沙瑞金。作为中国政治体制下的理想干部模型,勇於任事,有底线有理想,能够刚柔并济,是符合改革时代需求的,也是能够使各个群体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督察」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在4月中旬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问效,加强和改进督察工作,拓展督察工作广度和深度,点面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效。官方通稿中不足百字的这段话,四次提到「督察」二字。与同样作为中央检查问责形式的「督查」相比,「督察」更倾向於对地方违法乱纪行进行检察,一般认为,督察组职权更大。

为推动各项改革政策落实,中央近年来成立了环保督察组、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察组等。其中,环保督察这一制度设计,出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环保督察的对象,主要是各省级党政部门;督察结束后,重大问题向中央报告,督察结果向中央组织部移交移送,并作为对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依据。
5月以来,环保督察组在各地持续发挥影响。4日,大同市接到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群众反映问题后,立行立改,明确责任人、责任单位和时间表,确保整改到位。9日,进驻当地仅半个月的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向辽宁省转办了第十四批群众环境信访投诉问题。同日,岳阳开展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件落实情况督查,提出对执行不力者进行追责。

中共党建学者表示,督察组检查发现问题,是对地方不作为起到了纠风作用。由於近年来持续高压反腐,一些地方政府灰色收入减少,不愿意接手项目建设,形成消极怠政氛围。对此,重大专案的督察很有必要,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督察也不是只扬鞭子,不给鲜花。例如,国家国有林场改革督查组近日对昆明国有林场改革的成绩进行了表扬,认为该市的改革初步实现了资源增长、职工增收、林场增效,在保生态保民生方面积累了经验。

对于中央强化督察制度,官媒题为《提高督察实效狠抓改革落实》的评论员文章称,「没有督察就没有落实,没有督察就没有深化。因而,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要跟进到哪里……点面结合,多管齐下,将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鲜明特征,也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达到6.9%,全国新登记企业125.5万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6.6%。经济发展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得益於深化改革激发的动力和活力。新华社的文章认为,「惟改革者进,惟实干者成。把任务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以强有力督察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就一定能推动改革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以全面深化改革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省级改革:勤政善政  主动作为
除了自上而下的推进,地方也在加强自我改革。近日,浙江省开始首轮「最多跑一次」改革督察。「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初衷,是让民众进一扇门、跑一个视窗就能办成事情。今年3月,浙江各地各部门第一、第二批「最多跑一次」事项全面公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基本到位。4月下旬,该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组织3个督察组,赴11个设区市进行督察,重点围绕各地公布的事项是否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推行情况、各地落实省推广的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外贸企业「证照联办」等内容进行督察。浙江省还提出,要将督察结果进行排名通报,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全面落地,进一步提升群众和企业的改革获得感。

有评论认为,「最多跑一次」改革及督察,其意义在於: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裁决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形成「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按标检查、一次到位」的监管机制;形成各项便民服务「线上谘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的运行机制等。

同时吹起推进改革号角的还有重庆、湖北、山西等地。5月3日,重庆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市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并讲话。是次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以想抓落实的自觉、敢抓落实的担当、善抓落实的能力,勇於担当、主动作为」。会议还强调,要对承担的改革试点任务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对自主确定的改革任务细化措施、务求实效。「坚持问题导向倒逼改革,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区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亲自抓思路、抓调研、抓推进、抓落实,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以真督促进真抓,以实察倒逼实干,务求改革取得实效。」

5月上旬,首届「湖北改革奖」揭晓进入倒计时。此前,该奖项共收到近120万张公众网络投票。「湖北改革奖」是目前中国省级层面第一个且唯一一个改革奖,是湖北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旨在表彰和奖励为改革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项目和个人,营造勇於改革创新、争当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的社会氛围。据知,该奖项的设立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改革之风亦下沉到市县一级。以山西省晋中为例,该市在4月下旬汇报深改工作时提出,新一届市领导班子把改革推动与转型带动、创新驱动,确定为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的重大战略,将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多项主要指标在全省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前茅,今后将继续以改革为契机,深化工作,提高效率。

随着外部和自我监督的多管齐下,随着央地对改革方向和目标形成新的共识,勤政善政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电视剧中的理想人格,更是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和岗位义务。同样,改革中的官场新风建构,不是精致虚伪的幻想,而是可全力泅渡而抵达的民意彼岸。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