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胡锦涛和姜堰》节选(四)

——王忠裕作序: 让世界亲近胡锦涛
来源: 王忠裕


编者按:在当今的中国,写一部政治名人,尤其是写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先生和其家族的历史是需要勇气、毅力和责任感的。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姜堰区作协副主席,《泰州晚报》专栏作家的缪荣株的作品《胡锦涛和姜堰》,将与世人分享胡锦涛先生和胡氏家族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大中报将陆续刊登此书的一些章节。

作者在工作岗位上因工作辛劳患了甲亢,1992年9月因右眼球突出角膜破裂致使摘除,左眼视力也只有0.6左右,在成书的过程中,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生命在其中穿越,呕心沥血,却乐此不疲。作者初稿是用毛笔写的,然后在家人的帮助下打印成稿,后来自己学会了电脑打字。2008年1月底,那场50年未见的大雪,作者也未停下写作,每天踏着厚厚的积雪,步行1公里到女儿家打电脑,摔伤了两次,医生关照要绝对卧床休息。在3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作者翻开了一页页历史;穿越了一个个历史隧道,揭秘了一团团迷雾。



写文史讲究无一句无出处,无一事无来历。作者努力做到大事不虚,小事有据,有时为查核一细节,常跑多日“挖地三尺”。从某种意义上说,《胡锦涛和姜堰》的重大价值就在于实事求是,而要坚持实事求是,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作者不唯书,不唯上,而唯实。正是在调查、写作过程中坚持了实事求是,这本书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才能成为现在和今后研究胡锦涛成长历程的重要史料。书中绝大部分资料都是第一次面世,因而该书具有权威性、全面性、系统性。

群众集体的作品。在我们小城的每个角落里,每条大街上,几乎都有和胡家几代人接触过的人,都有和胡家相关联的故事,都能讲出胡家的一些往事。但是这些故事就像美丽的珍珠撒落在大海里,需要认真的探寻和采集。作者在调查过程中,也碰到许多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由于胡锦涛总书记执政后不久,就带领中央常委前往西柏坡参观,重温毛主席两个务必的教导。胡锦涛总书记一贯的作风是谦虚谨慎,不事张扬。因此,有关部门对收集胡氏的有关资料控制很严。



姜堰市委根据上面的指示,传达有关单位领导,不准向记者及其他人介绍透露提供有关情况。中国官员在这方面还是有组织性、纪律性的,谁不怕丢掉乌纱帽呢?因此作者从官方渠道获得资料就增加了难度,好在,胡锦涛总书记出身平民,近代祖上虽未留下什么文史资料,而民间却流传着口口相传的大量丰富的资料。而群众听说是写胡锦涛的,他们只有一个善良的愿望,希望早日看到这样的书。至于提供资料后,会有什么后果,几乎没有人考虑。

因此,凡是作者接触到的知情群众,都毫无保留地纷纷反映情况,献出珍贵的文史资料,并积极提供新的线索;有些人还主动写回忆材料、带路、引荐亲友,有的前后反映情况达七、八次之多,不厌其烦。其中一些人还成了作者永远的朋友。2006年7月7日,受市工商联和作者之邀,绩溪县龙川村、美国纽约、靖江市等地胡氏家族五忠堂部分后裔10人还在白米镇举行了座谈会。

调查、整理该书,也是抢救文史资料的过程。在这十几年中,作者调查过的老人已有100多人相继去世。胡锦涛总书记的大伯、二伯、四叔也在前些年先后去世。一些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不断地听到新去世的。所以作者首先对高龄老人和多病老人抓紧时间采访。否则,走了一个知情的老人,就断了一份历史线索。



调查起来很有意思。那些和胡家几代人接触过的高龄老人在世时,保存下或口头留下许多丰富的资料。他们似乎预感到,将来将有一个熟悉的大人物,需要他们提供资料。他们向作者叙述胡家人历史花絮时,侃侃而谈犹如昨日发生的故事。作者当时感到很奇怪,老人们何以记性这么好呢?原来他们千百次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看到胡锦涛,早就对胡家有关故事温习了千百遍。现在,这些老人冥冥之中也应该感到快慰吧?从这许多老人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时间,第一当事人,第一见证人的珍贵资料,使作者成书如鱼得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胡锦涛和姜堰》是人民群众集体写的书。

通读《胡锦涛和姜堰》这本书,会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四点感受:一是胡锦涛总书记是平民书记当之无愧;二是尽管我们的干部制度在用人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弊端,甚至腐败现象,但是我们党中央在选总书记问题上是绝对任人唯贤的;三是胡锦涛总书记和他的父辈深受过极左路线的危害,坚信胡锦涛总书记会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四是在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有希望,中国人民有希望。



该书填补了胡锦涛总书记家史和早年研究的空白,为社会上流传的有关胡家的是是非非正了名。作者是民间自发自费调查写书的,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既反映了以作者为代表的普通民众对党的领袖由衷的热爱,又体现了胡锦涛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了总书记的高大形象。
《胡锦涛和姜堰》不是以重大题材吸引人,而是着力打造精品和胡锦涛这样的世界伟人相媲美,献于世人。《胡锦涛和姜堰》这样重大主题,经过有才华的作家潜心多年的写作,她将成为传世作品。作品把研究大徽商和胡氏在苏中经商的实践;把苏中的历史(包括抗日史、解放战争史、五四土改史、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三年困难时期、文革等)民风民俗和胡家的个体叙述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纵横捭阖地再现了胡氏家族在苏中的历史。作者笔调从容冷静、客观公允,文风朴实细腻,取材严谨,写出了胡锦涛总书记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姜堰、泰州这个人的真实生活及其丰富的个性,不避讳,直道其详,而不是将他送上神坛。

该书既是历史,又是文学。书中叙述了苏中一带的民风民俗,客观地、真实地、历史地写了几十个可视、可触摸的、可心灵对话的鲜活人物,对这些人物大量的细节描写,既来源于生活、历史的真实,又不是档案式的呆板的冗述。作品语言个性化,人物性格化,故事民族化,糅史料性、纪实性、风俗性、文学性、乡土性于一炉,读来使人饶有兴趣,不愧为传记文学的优秀作品。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