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从一封家信看60年代的贵州农村

来源: 杨文华



编者按:下面是贵州一位家住城市的高校学生,在1965年下乡参加农村四清运动,在农村写给父母的家信。信中介绍了他下到贵州晴隆县的农村以后,亲眼看到的农民的生存状况。人们都说贵州“贫穷落后”,这封家书中的描述,可以给人一个较为具体的介绍。
 
爸爸、妈妈、婆婆:

我们到生产队已经一个多月了,生产队的基本情况已经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工作方法。我和社员群众、工作队的同志关系也处得比较好。我的身体也还好,请放心。

我们(晴隆县)马场的四清运动已由点上的面转为点上的点,主要是整顿集体经济,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解决单干、半单干的问题,通过学习文件、忆苦思甜等各种方法使群众自觉走社会主义道路。另外就是整顿阶级队伍,包括整顿党、团、民兵、青年、妇女组织及贫下中农协会。工作比较艰难,要花的时间也比较多。好在每一阶段的工作都由工作队统一部署,我们只是在生产队具体执行,一切都很有头绪。



我所在的生产队是马场公社马场大队小尖坡生产队,这个生产队共17户78人,青年人多,贫农只2户,中农8户,上中农7户,没有地主富农,有一个严重"四不清"的干部(副大队长),有一个坏分子,这个坏分子没有政治问题,只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有时偷点生产队和社员自留地的包谷、蔬菜、瓜果。另外有一个贫农,当年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但他到朝鲜一下火车,就被美国飞机的轰炸吓疯了,不言不语,痴痴呆呆,他这种情况没有政府抚恤,只是由生产队分点基本口粮。他把茅草房、果树、家具、衣服等能卖的都卖光了,蜗居在一个小石洞里,偶而拿点生产队和社员自留地里的东西,大家也睁只眼闭只眼。我去看过他,石洞里堆着一小堆破棉絮,三块石头支着一口无盖的小铁锅,这就是他全部家当,很惨.。但我除了给他申请点粮食补助外,也没有什么办法。



另外有一家单干户,是老两口和一个约三十岁(因是麻疯病家庭,无人肯嫁给他)的儿子,住在远离村子的山_。老头是麻疯病,头发、眉毛、胡子都没有,皮肤白得吓人,脸上还有似脱未脱的皮屑。但老太婆和儿子都很健康。看得出,他们家比生产队其他家要富裕些,茅草房不太破烂,房屋四周种了不少树。我去看他们(其实我是坐在离他家大门四五米外的小凳上),他们惊喜若狂,因为从来没有人来过。他们热情地留我吃饭,我当然不会在他家吃饭,(因为在单干户家吃饭,是一种错误;另外也不敢,怕传染)。社员和工作组的同志听说我去了麻疯病人家,都很惊诧。他家三口都不愿意单干,但是没有一个生产队接收他们。我也无法,向工作队汇报,工作队领导也不表态,我只能维持现状。



小尖坡名副其实,位于山顶上,离公社七里路,我大约两天去一次公社(工作队队部)。若天晴还好些,去时下山,来时上山,来回一个半小时。若下雨就艰难了,山陡小路滑,即使多一条腿(拐棍)也难免摔跤。有一天傍晚我和公安局的负责人冒雨去小尖坡,我运气好只跌-跤,那位公安同志跌了五跤,七里山路走了足足两个半小时。

  小尖坡很穷(整个马场公社都差不多),家家都是破烂不堪的茅草房,房内没有什么家俱,也没有多少衣物。我这个穷学生带去的衣服比房东全家的还要多,还要好。生产队只有几亩水田,其他的都是山坡上的包谷地,地里石头很多,有些是地中有岩石,岩石中有点土。在这些土里挖个洞,丢点牛粪,丢两三粒包谷,就算种上了,很形象地称为"挖石眼"。 这些庄稼不除草,不管理,秋天拨开一人高的枯草,找到-棵(包谷)算-棵。



小尖坡没有溪流,没有水井。吃用的水要到村外三百米外的小水塘去挑,这个水塘水深不过五十公分,大不过两亩,牛马也来饮水、打滚,牛粪马粪滋生沙虫,每天刷牙漱口时要选虫少一些的那里使用。沙罐烧开水后,罐底一层红色(死沙虫)。还有点水的地方是岩石低洼处,那是未晒干的雨水。有一天我参加劳动口渴得受不了,找了好久总算找到一个石缝里有点水,拿了根稻草杆当吸管,闭着眼把水和沙虫全喝下去。(居然没生病!)

小尖坡是在极有限的生存条件下的自给自足,粮食、蔬菜、品种不多的水果、菜油,自种自吃(当然还得交公粮); 猪、羊 、鸡自养自吃; 衣、被自种麻自织布自缝制。织的土布颜色难看,每个赶场天都会有很多社员拎着土布围着两口大染锅等着染。



小尖坡人需要外界的商品是盐,赶场是拿几个鸡蛋"找点盐巴钱" ,顶多还"找点煤油钱"( 煤油比菜油便宜,煤油灯比菜油灯亮)。这里的很多老年妇女从没去过县城,她们不认识钱,不知道外面世界是什么样,讲起电灯、汽车、火车、飞机,她们觉得似乎是神话。我很奇怪,这里会没有农村电影放映队,电影都没有看过。(我们在马场几个月确实没有放过电影)。
这里的生存条件很恶劣,但人们的生存能力很强。出工时一两岁的小孩放在山坡上,任其到处爬,到处滚,抓着泥土野草就往嘴里塞。中午吃饭,母亲先在嘴里把包谷饭嚼碎,然后嘴对嘴的喂给小孩。这些小孩一个个长得又黑又壮,真是难以想象!

有一天我发现妇女队长未出工,社员说她生小孩了。第二天她出工了,我惊奇地问她:"你生小孩才两天怎么就出工呢?"她更惊奇:"生娃娃咋个就不做活路?" 



我和余正光老师(原先是同学孙浴仁,孙负责大坪地生产队,后来余老师来大坪地,孙调到别处。大坪地距小尖坡不远,也在大山上,只是地势较小尖坡平缓些)住在贫协主席汪兴堂家,汪家三口人,老两口和儿子,儿子是生产队会计。他家和其他小尖坡社员-样,待客不是用茶,而是甜酒水。他们每家每年都要用大缸酿四五十斤包谷酒,酒糟半溶在酒里,酒味很辣。来客人时用沙罐烧开水,挖一勺酒糟和酒放进去,再丢几颗糖精,这就是待客的甜酒水了。

我和孙浴仁同学在汪家吃的第一顿饭,汪家作了些安排,在我们到之前把自已的狗杀了,用狗肉招待我们。汪的火灶的上方吊着一大捆熏得黑黑的,沾满了灰土的辣椒,汪大伯揪出几个,先在灶沿敲敲抖落灰土,再用手将辣椒撕碎放进小碗,加一勺水,放一点盐,就成了辣椒水。



包谷饭和煮得半生不熟的狗肉切成肉片蘸辣椒水,就是汪家能拿出的最好的食物了。盛情难却,加之工作队要求我们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我忍住恶心硬把咬不烂的肉吞下去。这算是在汪家吃得最丰盛的一顿,以后每顿都是包谷饭、清水煮蔬菜蘸辣椒水。听说其他工作队员的伙食也同我们差不多,这是因为当地穷,而且房东怕显富而带来麻烦。这种清淡的伙食长期下去,工作队员当然受不了,于是工作队基本上每个赶场天都把队员集中到公社开会,买个猪杀了给大家补充营养。还发给队员用炒熟的糯米面、黄豆面、白糖做的营养粉,让队员偷偷地用开水调着吃。

小尖坡的礼数还是很讲究的,当地女人不能与男客人同桌用餐,不论我怎样讲,女主人还是要等我们三个男人吃完后,才蹲在屋角吃饭。还有个规矩是不能在坐着的客人面前走过,万不得己时要先道歉。有时走在路上,前面的社员看到我会停下来,让到路边:"工作同志,你赶前!"

这些情况我写详细点,想让家人们了解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我过得有点苦,但还健康,但还愉快。请放心!
 
                     
祝家人健康!

文华   1965年3月25日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