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特鲁多炒掉麦家廉,转任职业外交官接任驻华大使引发中国愤怒

McCallum’s firing draws anger in China as Trudeau turns to career diplomat for Beijing post
来源: 大中报 泊然

 
《环球邮报》1月2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特鲁多(Justin Trudeau)总理在本周末炒了驻华大使麦家廉(John McCallum)鱿鱼,这让将这位前自由党内阁部长视为能促进中加两国关系迈入“伟大新时代”的纽带和合作者的北京深感愤怒。
 
在两次涉入孟晚舟(Meng Wanzhou)引渡案后,麦家廉在1月26日被特鲁多解除职务。加拿大警方于去年12月1日应美国当局的引渡要求在温哥华机场逮捕中国电信巨头华为的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目前,孟晚舟已获准取保候审,她正在温哥华等待引渡程序的下一步,美方指控她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禁令。
 
麦家廉离职亦导致由孟晚舟被捕引发的加中外交争端进一步升级,在孟晚舟被捕后,中国当局随即便拘捕了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凯(Michael Kovrig)和企业家斯帕弗(Michael Spavor),并指控二人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活动。中国政府一直强烈要求加拿大立即释放孟晚舟,并称美国和加拿大逮捕孟晚舟是出于政治动机,旨在阻击华为的发展。而加拿大和美国的官员均称孟晚舟案是纯粹的法律案件。

 
一位因为未被授权公开谈论此事而要求匿名的加拿大政府官员告诉《环邮》,麦家廉破坏了加拿大寻求其他国家支持以施压北京尊重法治,并立即释放两名被拘加拿大公民的努力。
 
麦家廉在1月22日公开声称孟晚舟有抗拒引渡的强有力法律论据,一是川普曾称可能会对她的案件进行政治介入;二是她的案件涉及域外法治;三是她的案件涉及伊朗制裁问题,但加拿大并没有签署对伊朗制裁的决议。麦家廉同时还称,孟晚舟案有三种可能的结局,最终孟晚舟有可能打赢这场官司获准回国;也有可能输掉这场官司被引渡至美国;还有一种可能是华盛顿和北京达成协议,而协议的一部分就是美国不再寻求引渡孟晚舟,而加拿大亦希望如果美国和中国能够达成此类协议,也能将要求中方释放被拘的两名加拿大公民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在其发表的这番言论引发巨大争议后,麦家廉于1月24日为此公开道歉,但是,他在次日又向StarMetro Vancouver表示,如果美国能放弃引渡孟晚舟,那“对加拿大来说就太好了”。
 
特鲁多最初拒绝了反对党提出的解雇麦家廉的要求,并接受了他的道歉。但是,在麦家廉于1月24日再度对孟晚舟引渡案说三道四后,特鲁多随即要求其辞职。特鲁多在1月26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称:“昨晚,我要求并接受了麦家廉辞去加拿大驻华大使一职。”

 
在1月27日,特鲁多继续寻求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以期能够施压中国政府释放康明凯和斯帕弗,并对已被定罪的加拿大毒贩谢伦伯格(Robert Schellenberg)宽大处理,后者在2016年被判15年监禁,在他不服判决上诉后,中国法院在重审中判处其死刑。
 
当天,特鲁多总理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anchez) ,以及法国总理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进行了交谈。
 
据总理办公室称,三位领导人讨论了中国当局随意拘捕两名加拿大公民,以及对第三名加拿大公民随意处以死刑的事件,以及法治的重要性。
 
特鲁多在声明中没有说明要求麦家廉辞职的原因,总理办公室也未有回应《环邮》的置评请求。但是,联邦基建部长的议会秘书、自由党国会议员Marco Mendicino在1月27日接受CTV的Question Period节目采访时为联邦政府的这一决定做了辩护。
 
Mendicino称,在过去几天里,麦家廉发表的一些讲话既没有益处,也没有反映加拿大政府的立场,这就是总理要求他辞职的原因。
 
在麦家廉离职后,中国官媒《中国日报》(China Daily)于1月27日晚发表社论批评渥京辞退麦家廉,并为这位前加拿大驻华大使做了辩护。

 
《中国日报》的社论称:“麦家廉只是说了实话,因为他注意到孟晚舟有强有力的论据可以抗拒引渡,他说此案是出于政治动机并没有错,但是,尽管他所说的话百分之百正确,加拿大国内却对他的表态充耳不闻,那些攻击麦家廉的人应该感到惭愧。如果加拿大同意美国针对孟晚舟提出的引渡要求,那渥京现在所面临的政治困境将会变得更加糟糕,而麦家廉以及其他一些人早就指出了这个问题。”
 
在2017年任命麦家廉担任驻华大使之际,加拿大政府曾大肆宣扬其针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首个政治任命的人选有多合适。当时,联邦外交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曾对中国观众说:“麦家廉和特鲁多总理以及我的关系都很密切,他到了中国,你们就可以随时直接联系加拿大。”
 
在麦家廉离职后,驻华副大使倪杰民(Jim Nickel)开始代表他处理在华事务,据倪杰民的前同事称,这位出生在萨斯喀彻温省的外交官“行事镇静沉着”。
 
59岁的倪杰民于去年8月抵达北京担任驻华副大使,在加拿大和其最重要的经济和外交伙伴之一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之际,他将开始担任重要的领导角色。
 
在麦家廉被炒后,加拿大又恢复了长期以来的驻华大使任命方式,那就是让职业外交官担任驻华大使。

 
总部位于北京的智囊机构中国和全球化中心(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的副主席Victor Gao表示,现在解除麦家廉的职务显然是在中国当局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Gao称,这表明加拿大政府现在已经失去明智判断,不知道应该如何以非常体面而又合宜的方式有效应对孟晚舟事件。
 
解雇麦家廉的决定也激怒了一些自由党人,他们认为麦家廉就孟晚舟案谴责川普(Trump)政府只是说了实话。
 
曾和麦家廉一起在前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执政时期担任内阁部长的Herb Dhaliwal称,解雇麦家廉和逮捕孟晚舟已经导致克雷蒂安政府建立起来的加中友好关系出现倒退。
 
Dhaliwal在接受采访时称,他认为这是一个大错误,众所周知,克雷蒂安一直在努力促进加中关系,但其努力的成果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破坏了。
 
麦家廉就孟晚舟案发表的言论可能也会损害加拿大和美国的关系,并有可能加剧人们对渥京正在对孟晚舟案进行政治干预的印象。
 
与此同时,麦家廉被解雇也令北京感到震惊,外交界亦为之感到担忧,这也引发了有关麦家廉离职是否会令加中关系进一步恶化,或是北京是否会因此采取报复,拖延批准麦家廉永久继任者的疑问。
 
倪杰民本人并没有就此事发表太多意见。

 
在1月27日,倪杰民开始担任代理大使,在渥京的指示下,他在当天拒绝了一个采访请求。
 
倪杰民出生在里贾纳,但却是在萨斯喀彻温省的不同地方长大,他的父亲曾是加拿大皇家骑警。倪杰民在1987年首次前往中国,并在湖南中医药大学(Hu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教授英语。次年,他又到了北京,并在北京邮电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任教,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得以亲眼目睹在天安门爆发的学生抗议活动。在1989年6月4日中国军队开火镇压学生时,他仍在北京。
 
倪杰民于1991年开始从事外交工作,他曾被派往东京、雅加达和新德里担任副高级专员。在被派往北京之前,倪杰民曾担任总部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全球事务部(Global Affairs Canada)的北美总干事。
 
据倪杰民的朋友和前同事称,他很符合加拿大外交官的设定——低调并且勤奋。
 
但是,观察家仍对更换一个驻华大使能让中国发生多少改变表示质疑,因为中国领导人常常会告诫其他人不要干涉其内部事务。
 
曾在中国生活三年的加拿大商业顾问Michael Yen称,他认为无论有没有麦家廉,都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

 
对Yen来说,最近几周发生的事件令他深感沮丧。他称,中国政府就华为事件进行公开威胁,并随意拘捕加拿大公民让他感觉中国并不是适合从事长期业务,或是定居生活的地方。
 
在联邦议会于1月28日重开时,麦家廉引发的争议将会成为中心议题。
 
联邦保守党党领谢尔(Andrew Scheer)在1月27日发表竞选式讲话时称,加拿大民众已经对特鲁多的外交失误感到厌倦。
 
谢尔面对一群保守党国会议员和候选人称,联邦自由党政府破坏了加拿大与主要盟友和贸易伙伴的关系,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重新谈判中向美国总统川普作出让步,并拒绝认真对待中国带来的威胁。
 
在麦家廉被炒的新闻爆出的前一天,谢尔曾向记者表示,特鲁多应该尽快解雇麦家廉。
 
谢尔称,他认为这只是一个更大问题的一部分。更大的问题就是特鲁多的外交方式,他认为自己可以进行形象重于实质的外交,加拿大民众现在正在为他犯的错买单。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