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加拿大省级学生贷款计划改革迫在眉睫

We need to rethink student loans across this country
来源: 大中报 林晓



根据国家邮报(National post)的报道,9月初正值返校季,在新生迈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大学生渡过辛劳的打工暑期重新回到校园之际,虽然有父母们的支持,他们毕竟要面对各自不同的学业所要支付的学费,之前在申请学生贷款时,他们并没有把这项考虑在内。

大学生活一开始,学生们会参加各种派对,那么谁会为那些五光十色的饮料,谁将为疯狂宿醉买单呢?

今年,加拿大各省的公共学生贷款计划将为学生提供约27亿资金,使得未偿还的学生债务增加至大约280亿。



会计师事务所Hoyes,Michalos&Associates上个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处理的破产申请中约有17%涉及学生债务,这意味着大约有22,000人在去年提出破产申请来解决学生债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学生贷款的比率为10%,与房屋按揭无意拖欠率0.24%和其他消费债务如信用卡的非恶意不还的1.2%相比,这个数字让人觉得有些吃惊。

按照加拿大规定,政府发放的学生贷款,必须毕业后7年才可以在破产或债务重组中自动免除,但私人贷款则没有期限。学生贷款已成为年青一代沉重的债务负担,随着越来越多专上毕业生届满7年期限,将有更多千禧一代申请破产。

该报告指出,1981至1996年出生的千禧一代,申请破产的人由2016年的29%,上升至2018年的37%。有超过三成无力偿还债务的千禧一代拖欠学生贷款,千禧一代依赖信用卡和信用贷款(Line of Credit)支付学费和其他各项生活开支,最终因为累积金额太大,连每月的最低还款额也无法应对。



长期以来,大学生似乎生活在世外桃源,而没有真正进入现实世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相信国家的教育系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舒适的生活。 拥有大专文凭的加拿大男性比那些只有高中毕业证的人多赚19%。 对于拥有大学学士学位的人来说,这个数字甚至更高,收入会多赚38%。对女性而言,高等教育的收入优势分别高出近12%和58%。从这些数字看出,教育仍是非常值得的投资。

但是事实上,这种回报还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虽然一些毕业生能够幸运迈上有稳定和良好待遇的工作岗位,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只能获得实习,合同或兼职工作,甚至只能和那些也受过良好教育的同辈转行进入星巴克咖啡师的行列。

揭示这种结局并非是为了贬低大学生毕业生为他们自己建造梦想中的象牙塔。对于毕业生来说,金融危机,萧条和行业流失都是可怕和真实的,是必须面对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加拿大毕业生对他们所背负的学生债务感到不值。



根据报告的数字显示,目前,毕业后的大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平均背负$27,500的债务。

学生债务螺旋式上升的问题需要有真正的解决方案。令人失望的是,我们听到的唯一一个解脱学生债务负担的方法是将学生的资产负债转嫁给政府。

纳税人的资金已经通过直接发给专上学生来补贴大约一半的高等教育成本。现金紧缺的省级政府正在努力维持这种补贴,但要求他们支付更多似乎不太可能。

残酷的现实是,如果想要恢复政府财政的健康运转,就不能追逐不切实际的目标。

十年前,金融危机揭开了经济监管层面的不足,及其所掩盖的愚拙。事实上,所有人的房屋所有权都建立在摇摇欲坠的基础之上。



次级抵押贷款的后果永远不会像金融危机那样出人意料。向借款人提供数十亿贷款而无法偿还的前景注定要失败。

2008年的深刻教训让制定政策者不得不提高借款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贷款标准得到改善,大部分常规意识得以恢复。 在房屋按揭方面,至少有一些人不愿再次将手放到火上。人们在其中得到教训还不够吗?

不可忽视的是,现今的省级学生贷款计划与那些心存恶念的银行家在崩溃前所做所行的相比,犯下了许多相同的错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那些借钱的人是否有能力偿还。

全国各省级政府每年都在向高等教育投入数十亿资金,希望这些投资能够改善就业市场。对数十亿债务的唯一抵押品就是对未来学生收入的预期。然而,这个赌注充满着危机。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