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商家是如何诱惑你多花钱的?

来源: 大中报 泊然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诱饵效应“,现在被商家广泛运用再营销策略上, 用以影响消费者选择。 BBC 一篇有关消费心理学的文章中, 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你买一杯咖啡,可能已经注意到,大、中、小三种容量——中杯价格几乎和大杯差不多。为了这明显的小便宜,你是否曾经选择过最大杯最贵的?
 
如果这样,你就被一种名为“诱饵效应”的认知偏见所蛊惑。这种认知偏见会提出一项不太吸引人的额外选择——比如相对昂贵的中杯咖啡,诱使你支付超出理性选择的钱。
 
但最新研究表明,诱饵效应也可在招聘、医疗、甚至政治方面产生强大的影响。

理解诱饵效应,你会较少被这种不自知的意识所影响。
--度假时为什么更容易超额消费?
--大手大脚花钱背后的心理学
--购物就像吸毒一样会让你上瘾



与困扰我们的许多认知偏见一样,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测试: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设您正在从以下选项中选择航班。
A航班价格400美元,中途停留60分钟。
B航班票价330美元,中途停留150分钟。
C航班票价435美元,中途停留60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人会选择A航班:它比C航班便宜,而且又比B航班停留时间更短,虽然价格比B航班贵很多。
 
现在看看另一组航班组合:
A航班价格400美元,中途停留60分钟。
B航班票价330美元,中途停留150分钟。
C航班价格330美元,中途停留195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的首选是B航班。
 
从逻辑上讲,B航班没有任何变化:第二个组合中的B航班和第一个组合的B航班,无论是停留时间和价格都完全相同。但是由于C航班的改变,中途停留时间更长,价格变得和B航班一样,因此就改变了参与者对航班选择的感受。所以第二个例子中,他们宁愿忍受更长时间的等待,以获得更便宜的价格。
 
在各种情况下,C航班这个“诱饵”都与设计者期望胜出的目标选项相似,但吸引力略低。这种对比会增强目标的受欢迎程度。研究这类选择实验发现,使用精心设计的诱饵,可以改变多达40%的观点。这表明我们的决定很容易被选项设计方式所左右。

 
至关重要的是,正如买咖啡场景所显示的那样,设置无用选项甚至可能意味着消费者愿意支付更多的钱,从而产生营销人员非常感兴趣的诱饵效应。
 
心理学家们仍在争论这种特殊效应的确切原因,但有一种观点是,将其与诱饵进行比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容易的理由,来为一个原本武断的决定辩护。如果只比较A航班和B航班,很难确切知道如何评估成本和等待时间之间的关系——90分钟的额外等待时间到底值多少钱?但是,如果其中一个选项明显优于诱饵(C航班),那么你就有现成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选择喜好。
 
从啤酒到电视、汽车和房子,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商品,人们都观察到了这种行为模式。
 
在高端商品销售中,这种诱饵效应也很普遍。卑诗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最近的一篇论文记录了钻石市场的诱饵效应。该论文发现,质量稍差但同样昂贵的钻石产品,可以为零售商贡献逾20%的利润。

  
有趣的是,激素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睾丸激素水平越高,越容易冲动,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受诱饵效应的影响。甚至有更多证据表明,生物学意义上的男性是“理性性别”,这一历史性概念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诱饵效应在集体决策中也很普遍——我们不能依赖他人来消除我们的思维偏见。
 
诱饵效应也可能影响我们的选举投票和招聘决定。在这些情况下,“诱饵”可能是意外出现而不是被故意设计为选项,但如果你遇到的两个候选人是类似的,其中一个略优于另一位,你对他的关注度会比其他竞争对手更高。
 
只是你自己不要成为它的受害者。无论你是在买耳机,还是在决定退休计划,你都要谨慎地问自己,你是否真的选择了你需要或想要的东西,你的选择是否你的初心所寻,还是你被一个故意设置的糟糕选择分散了注意力。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狙击手,需要避免错误目标,可能会发现他的判断突然变得更加敏锐。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