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为了生存 全球餐馆想方设法解决冬季户外用餐

来源: 大中报 紫馨

 
(大中报/096.ca讯):根据BBC的报道,对于波士顿餐厅老板坎蒂(Kristin Canty)来说,疫情让选择变得残酷:想办法让顾客坐在户外而不被冻僵,否则就面临关门的风险。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在经历了户外用餐高峰季节后,北半球的餐馆和酒吧正面临一个两难问题:在冬天如何留住那些想呆在户外的顾客,并且让他们保暖。
 
专家称,新冠病毒在室外的传播速度比在室内低。正因如此,餐馆正努力满足那些认为在户外更安全的顾客之需要。
 
坎蒂是美国波士顿伍兹山四号码头(Woods Hill Pier)餐厅的老板,她建造了可以容纳多人的户外圆顶小屋。


 
“我们希望它们能延长我们的户外用餐季,”坎蒂表示,“目前能否收回我的投资很难说,这取决于今年冬天的天气,以及它们能支撑多久。”
 
该餐厅位于海港,户外圆顶小屋可以让顾客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吃饭,同时保持社交距离。
 
“如果能取得巨大成功并且能够维持下去,我们甚至可以在明年复制,那么也许投资就是值得的,”她说。
 
坎蒂表示,事实证明,这些建筑很受顾客欢迎,其他餐厅也向她询问过这些建筑。
 
“有些人想订购它,有些人订了蒙古包,有的人用塑料和加热器把庭院围了起来,还有人购买了大帐篷。所有人都需要好好利用他们的空间。"她说,"我们都在努力创新,让顾客回来,并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安全。”
 
“对抗英国天气”
在伦敦,许多餐馆已经开设了户外用餐区域,并正想办法扩大区域范围。
 
在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比弗敦酿酒厂投资建造了一个大帐篷。“比弗敦啤酒厂的酒吧间在7月重新开放,这是数月来的第一次。欢迎人们回来品尝他们的第一杯酒,这真是太棒了。”比弗敦体验经理韦特(Meghan Waites)说。


 
“在冬天的几个月里,我们希望酒吧间能全力运作,我们将搭建帐篷和室外供暖来对抗英国的天气。”
 
珀艺45酒店总经理斯坎伦(John Scanlon)说,他们的餐厅CUT已经在户外用餐区域增加了加热器和毯子。他们还用很高的屏风把用餐区与街道隔开,让环境尽可能私密。
 
“我希望一年四季都能这样做,这样想在户外吃的顾客都可以在户外吃,”他说,“如果可以选择,越来越多的食客希望坐在外面。”
 
奥尔德姆(Cy Oldham)则为她在芝加哥开的酒吧买了加热器和其他一些东西。
“芝加哥以严酷、寒冷和多风的冬天闻名。所以我想说,如果这样能度过两个月,也是值得的。”她说。
 
奥尔德姆想出的主意是,印制品牌毛毯,以及提供一系列热饮。“把所有东西都考虑在内,煤气、加热器、毯子、热咖啡台,这些我大概花了1万美元。”
 
她说,顾客的反应非常好。“在上城区的人非常高兴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去,因为他们看到其他所有地方都关了。”
 
但所有这些支出不是一次性的。“我每天都要支付这些费用,每次我去加丙烷罐,这又是一笔额外的费用。”她说。

环保争议
确实,对加热器的需求已经大幅增长,一些餐馆说他们现在已经无法订购。
 
美国户外加热器制造商AEI corporation的首席执行官阿诺德(Pete Arnold)表示,今年的需求比往年同期“至少翻了一倍”。
 
他对美国石英财经网(Quartz)表示:“我们在这个行业经营超过55年,从未见过像过去90天一样的需求。”
 
尽管这些加热器在保暖方面效果显著,但遭到环保人士的批评,他们称这些加热器使用了过多的能源,造成了不必要的碳排放。
 
法国等一些地方已经禁用这些加热器,不过在法国这项规定在明年才生效,法国生态部长蓬皮利(Barbara Pompili)将室外供暖或空调成为“生态失常”(ecological aberration)。
 
不过,随着新冠疫情持续,一些城市开始重新考虑使用加热器,以帮助餐旅业。根据美国新闻网站Axios报道,纽约市允许更多使用包括丙烷在内的户外加热器。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