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尽管全国病例激增,多伦多教育局却成功地遏制了校内冠状病毒的爆发

Schools succeed in minimizing coronavirus outbreaks despite countrywide surge
来源: 大中报 梁楚怡
 
 
(大中报/096.ca讯):根据环球邮报的报道,多伦多公共卫生局表示,尽管自秋季学年开始以来,为应对校外感染数量的激增,多伦多教育局不得不对属下的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成功地、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冠状病毒在校内的大范围爆发。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11月16日周一提交给多伦多卫生局的数据显示,第二波大流行开始以来,多伦多疫情的感染率为20%,但学校的确诊病例中仅为8.6%。
 
多伦多公共卫生整合,信息和监视部门副主任埃菲·古妮斯(Effie Gournis)说,任何一所学校的确诊病例均不超过9例。 学校疫情爆发的定义是在14天内至少有两个经过实验室确认的病例是相互关联的。
 
古妮斯对多伦多教育局说:“这进一步表明,有效的抗疫措施正在学校中发挥作用。市内社区病例报告的增加肯定会提升学校被感染的可能性,因为染病的学生或教职人员会随时出现在校园里。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情况已被成功遏制。”


 
古妮斯补充指出,相反,多伦多长期护理院和养老院的疫情正在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自8月1日以来,在多伦多已确定306间爆发疫情,占多伦多护理院和养老院的20%,确诊人数比例达61%,意味着冠状病毒入侵老年人居住设施的几率,比学校多得多。
 
自大流行开始以来,冠状病毒在学校传播中将造成怎样的影响就引发激烈的争论,但目前仍然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中传播的确诊病例的数量,以及学校内部采取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戴口罩和社交距离。
 
多伦多公立和天主教学校以及安省许多其他教育局都要求所有年龄段的教职人员和学生都必须在校内配戴口罩。
 
在魁北克,全日制小学生必须到校上课,不强制配戴口罩,学生和学校职员染病案例稳步上升。根据《环球邮报》对加拿大两个最大省份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安省的情况并非如此。过去两个星期,这两个省的总确诊病例都创出新高。
 
在魁北克,学校感染人数占该省总人数的21%,五个星期内增加了五个百分点。在安省,学校确诊人数只占总数的7%。自开学第二周以来,这一数字一直稳定在7%至9%之间。
 
魁北克政府和公共卫生官员仍然表示,学校并不是社区传播的主要来源。工作场所占到全省疫情的一半以上。蒙特利尔公共卫生发言人让·尼古拉斯·奥贝(Jean NicolasAubé)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感染案例均来自家庭成员,而不是学校本身。”
 
古妮斯说,在多伦多,高中校园里的疫情爆发并没有增加冠状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青少年比例。


 
根据10月25日这周所获得的完整数据显示,多伦多14-17岁的染病人数在所有年龄组中的阳性测试率中达到最高,为7.58%。18至23岁之间的年轻人在同一周的阳性率位居第二。
 
多伦多东区迈克尔·加伦医院(Michael Garron Hospital,MGH)传染科医生Janine McCready表示,在与COVID-19测试呈阳性的青少年交谈时,她发现,“传染并不是发生在校园里,而是放学后和其他朋友一起出去玩时发生的。”
 
McCready医生补充道,许多孩子放学后做兼职也存在着风险。
 
McCready医生一直坚持直接到多伦多东区各学校进行新冠测试。该医院已对近20所学校进行了400多次测试,包括在一些学校内开设了小型诊所。
 
McCready医生越来越担心学生放学后将病毒携带回到家中,特别是在多伦多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她说:“迄今为止,学校确诊病例的数量一直令人欣慰,但问题是,随着社区病例的不断增加,保持学校安全和保持低感染水平变得越来越富有挑战性。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