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想要培养有同理心的孩子,加拿大父母应以身作则

To raise empathetic children, Canadian parents should lead by example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发表了一篇Thomas Verny的专栏。他是一名精神病学家、学者、获奖作家、诗人和播客播主。他曾在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和约克大学任教。他曾著有八本书,这些研究有望造福加拿大人的健康,改善加拿大人的生活。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加拿大11月通胀率稳定在3.1% 但消费价格还是有上涨趋势
报告显示,加拿大约有 160 万未成年人患有精神健康疾病,等待治疗的时间漫长
习近平主席今年的元首外交让中国得益了吗?(观点)



文章说,许多父母认为,他们的育儿任务就是把一个哭闹、饥饿、野性十足的孩子变成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在出生之初就具有高尚的灵魂和精神。理想的父母关爱并不要求改变孩子,而是培养和维持他们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

对婴幼儿同理心和利他(altruism)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我们生来就有爱心。例如,我们很早就知道,婴儿在听到其他婴儿哭泣时会哭,一旦他们有了足够的身体能力,他们就会安抚处于困境中的其他人。

40 年前,发展心理学家莱茵戈尔德(Harriet Rheingold)描述了 18 个月大的儿童如何自发地帮助做各种家务。后来,发展心理学家沃内肯(Felix Warneken)和托马塞罗(Michael Tomasello)发现,14 个月大的儿童会把物品递给另一个拿不到物品的人,这个开创性研究使有关儿童早期互助行为的研究重新焕发了生机。从18个月左右开始,孩子们开始在更多的情况下提供帮助,比如为手上拿满了书的实验者打开柜子的门。

2017 年渥太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要求家长们回忆孩子最早的帮助行为。在80名家长中,49名家长回忆起孩子最早的帮助行为是在出生后的第二年,31名家长回忆起孩子最早的帮助行为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有 14 位家长回忆起了孩子八个月大之前的帮助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帮助行为似乎并不是由物质奖励(如食物)引起的。



2008 年,德国莱比锡Max Planck研究所进行了一项研究,目的是研究奖励机制对帮助行为的影响。得到表扬或奖励的20个月的儿童与没有得到任何表扬或奖励的儿童相比,前者参与帮助行为的可能性更小。这种所谓的"过度调整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表明,儿童最早的帮助行为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而涉及外在奖励的做法会削弱这种倾向。

同一研究所的另外两项研究调查了表扬或奖励对儿童公平行为的影响。在所有情景中,儿童参与有代价的分享(分享时需要放弃自己的部分玩具或饮食)和无代价的给予(给予时不会占用自己的部分玩具或饮食)的意愿都会因为得到表扬和奖励而降低。

早期表现出同理心和利他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继续这样做。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发展心理学实验室主任拉德克亚罗(Marian Radke-Yarrow)的研究对长期以来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即 7 岁以前的儿童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可能理解别人的观点。

拉德克亚罗博士的研究小组观察到,有三个强大的因素可以培养儿童的利他主义。首先是儿童照料人对某些行为为什么可取或不可取对儿童做出理性、合理的解释。其次,有关行为的信息必须带有感情色彩,才能产生持久的效果。第三,采取同理心和利他的养育方式。如果父母带着同理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以耐心和善意关注孩子的受伤、喜好,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把这种良好的行为反映给这个世界。

那么,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支持孩子全面发展同理心和利他呢?



父母最好能以身作则,应在自己的行为和互动中体现同理心和利他。目睹父母不求回报地参与志愿工作、分享或帮助朋友和家人,对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利他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从鼓励或阻止、奖励或惩罚的行为类型中学习。但在提供奖励时要小心谨慎。研究表明,当成人试图通过给予表扬或奖励来操纵行为时,儿童实际上会变得不那么乐于助人。不鼓励乱扔食物或不分享玩具等不良行为,口头表扬好的行为,并始终给予温暖和关爱。尽量保持耐心。不要发脾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要记住,你是家里的大人。

父母还要实践归纳育儿法,这种方法强调理性解释而不是任意惩罚,大喊大叫。解释的时候避免言语或身体暴力。不要使用讽刺或破坏性的批评。

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对话,鼓励他们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讲故事、角色扮演和关于情绪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技巧。

通过帮助孩子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来教授情绪素养。营造一个让孩子们在表达情感和担忧时感到安全的环境。解决他们的恐惧和担忧。

我们对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唯一希望在于提高和加深孩子的这种天生的照顾、扶持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