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同情心是会传染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很重要

Empathy is contagious, so do it in front of kids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前发表了一篇Katie Hurley的文章。她是一名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著有多本书籍。文章说,人们喜欢把青少年归类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但实际上他们却并非如此。

稍加注意,你就会经常会听到青少年们说:“我该如何帮助我的朋友?”

这些青少年认识到他们的朋友和同学需要支持。他们看到朋友在挣扎,就想去帮忙。这就是同理心(empathy)。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独立的人格,为三十而立做好准备,他们通过与同龄人建立联系来实现这一目标。亲密的友谊为青少年提供了稳定、相互支持和缓解压力的机会。虽然青少年在人际交往和网络上成群结队地玩耍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有些青少年并不总是能很迅速地学会与同伴产生共鸣。

我们应该帮助青少年学会为他人着想。一项对 184 人(99 名13岁少女和 85 名13岁少男)进行了长达 20 年跟踪调查的新研究发现,同理心是可以培养的。这项研究于5月22日发表在《Child Development》期刊上,研究人员发现,同理心跨越了三代人,并产生了从父母到青少年再到其孩子的跨代效应。

这项研究的最大亮点是告诉我们,树立同理心榜样和进行同理心交流是跨代交流的最佳策略。


同理心跨代研究

从1998年开始,这些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和他们最亲密的朋友都被邀请到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实验室,首先与他们的父母,然后与他们的朋友一起解决问题或寻求建议。

所有的互动都被记录下来,以便对父母给予青少年的温暖和情感支持进行归类,然后对青少年在朋友寻求建议时如何支持朋友的类似行为进行归类。当这些青少年成长到30 多岁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对他们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的育儿行为和孩子的同理心行为。

这项长期研究的结果表明,父母在13岁时对青少年的同理心培养预示着青少年在青春期(13-19 岁)能对朋友共情,而在青少年时期对朋友能有共情能力预示着成年后对其子女更多的支持性教养,以及其子女更强的同理心能力。

当我们与青少年交流同理心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为下一代付出努力。

博尔巴博士(Dr. Michele Borba)是教育心理学家,尽管她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她对研究结果并不感到惊讶。

她解释说:“表达同理心的最好方式就是温暖的关系。这些父母对青少年表现出了家庭的温暖,而这些青少年也在这一刻学会了换位思考。他们把这种同理心带给同龄人,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一切都会增加,直到他们自己成为情感上更有安全感的父母。”

这对于情感易变的青少年来说可能很难做到,因此博尔巴分享她在青少年时期建立同理心的三大秘诀。


多看多听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在这些情绪化的时刻与青少年沟通,没关系。

博尔巴说:“家长们经常告诉我,当青少年来找他们时,他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告诉他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和青少年坐在一起,关注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

你是否担心无法处理青少年的激烈情绪?博尔巴鼓励家长遵循 80/20 原则:80% 的时间倾听,20%的时间倾诉。青少年希望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理解,而倾听和观察他们的暗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


处理自己的压力

压力会在家庭中传染,如果你自己也感到压力很大,就无法帮助你的孩子。

博尔巴说:“当你感到压力时,你的同理心能力会下降,所以先深呼吸,做你该做的事,然后再去了解你的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有自己的应对策略,但在处理青少年的问题之前,可以考虑散散步、给朋友打个电话或喝点冰水来冷却自己的压力。”


更多地倾诉情感

对各种情绪开诚布公有明显的好处。父母应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压力强加给青少年,但识别和谈论感受是健康的。

博尔巴说:“研究表明,青少年经常会误解父母的感受。父母多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助于确认情绪并继续前进。”

在家里使用“我感觉到”的语句可以让全家人养成谈论感受的习惯。博尔巴还指出,文艺小说是让家人参与谈论情感的最简单方法之一。阅读相同的书籍,这样你们就可以谈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次一点的方式是一起看电视,这是另一种家庭讨论想法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需要的是不间断的共处时间,以感受到你的倾听和理解。同理心的培养不是在一次说教中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一系列相互交谈。当你的孩子向你寻求帮助或建议时,请放下一切(尤其是你的手机),倾听他们的心声。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