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中国制造业遇生死考验

来源: 白雪冰
中国经济近些年来的强势崛起,制造业的兴盛可谓是功不可没。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但不能一哄而起,去制造业化。中国的经济根基仍在制造业,特别是在楼股泡沫经济受挫后,制造业更可成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因此,中央决策层只有积极政策托举,助制造业顺利转型升级,进入新一轮红利期,才能避免中国经济跌入断崖,习李改革才会顺利推进。

中国制造业在2015年遭遇严峻大考,以微软诺基亚关闭内地工厂为标志的制造业倒闭外迁潮,搅动珠、长三角乃至内陆地区,「中国制造业势如累卵」,「中国制造业即将全线下滑」等危言警讯不绝於耳。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楼市引擎已近熄火,若制造业持续低迷不振,无疑将牵动就业拉低出口,将中国经济拖入危险深渊,从而重创社会稳定。而中国经济要实现谷底反弹,决不能再重蹈楼股泡沫发展之覆辙,惟有倚重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才能健康复原。因此,中央决策层不能对制造业倒闭外迁潮失之警惕,听之任之,而应全力备战,积极用政策托举,力促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新10年计划,从而防止中国经济「空心化」,以及「多米诺骨牌」倒塌后所引发的信心恶性崩溃。

熬过2008,倒在2015?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成功寒冬求生的中国制造业,2015年遭遇更猛烈寒流。据内地媒体报道,微软诺基亚已决定关闭在大陆的工厂,把设备搬往越南,在东莞和北京两地的诺基亚工厂将有超过9000名工人失业。与此同时,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计划将制造基地回迁日本,Uniqlo、Nike、船井电机、三星等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撤离内地的步伐。

以东莞为例,据2014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东莞大型工厂破产的有十多家,其中多为代工企业。据估计,春节前东莞或有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

制造业外迁倒闭潮不仅在珠三角上演,在长三角地区,诸如温州等制造业重镇也在面临相同困扰,当地制鞋业、打火机业遭遇生死挑战,据内地媒体报道,往年,温州的鞋厂春节只放一周假,而今年,很多鞋厂距春节前一个月就放假了。小的鞋厂生产线全部停工,大的鞋厂只开通一条生产线维持。位於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除了珠、长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GDP下滑,制造业不景,直接导致东三省经济遭遇「区域性塌陷」。

近月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一直低位徘徊,今年1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8,自2012年10月以来首次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创28个月新低。

2月制造业PMI微升至49.9%,但仍位於荣枯线以下,说明当前经济减速问题仍然突出,今年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甚至可能超过去年。

近月接连发生的制造业民企债务危机也昭示当前制造业面临大考。去年底有3.4万张蓝湿牛皮流拍的温州民企致富皮业,其1.5亿元人民币私募债出现兑付危机。中、意合资的纺织设备系统供应商东飞马佐里,其1.1亿元人民币的私募债也未能按时付还本息。

经济学家吴晓波认为,近年中国实体经济状态一直非常不好,2014年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倒闭数在3万家左右。未来的三年到五年之内,不管中国经济的泡沫会怎么样,经济有没有复苏,一半传统制造企业可能会倒闭。

除了外迁倒闭潮搅动珠、长三角外,中国制造业整体盈利能力也呈现下行趋势。据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统计,自2009年以来,中国制造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数量由高峰期的294家减少为2014年的260家。排名前500位的中国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2.15%。

制造业「空袭」中国经济

内地央行在春节后即闪电宣布降息,距上一轮降息不足4个月时间。现时内地正面临通缩压城、内需不振、楼市低迷等诸多难题,且内外需环境持续不乐观,羊年春节黄金周消费仅增11%,较深受金融海啸打击的2009年春节的增长13.8%更差,2015年前两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在内地经济淡风大吹下,若制造业续陷收缩,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一、拖累经济增长 此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频繁出手稳增长,但制造业不进反退,不仅未能为稳增长提供支撑,反而成为了经济稳增长负累。制造业低迷影响不容小觑。与之相伴而来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断裂、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缩水。

制造业萎靡不振,PMI指标连续连个月停留在荣枯线之下,昭示生产势头的放缓、需求的降低以及补库存势头的疲弱,更会加速通缩大兵压境。由於工业品价格回升乏力,PPI通缩持续,必将对未来工业增加值及固定资产投资形成进一步压力,进而拖累整个经济增长,同样,中国制造业不景也会牵连中港贸易,连带影响香港转口。

其二、伤害社会稳定 大型制造企业倒闭还极可能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上下游上百家配套企业连环破产倒闭,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失业潮。

去年年底,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位於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三家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名员工失业;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都是明证。而失业潮若处理不当,所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大面积社会问题,无疑会伤害社会稳定,这对当前危机四伏的中国经济来说,显然需要高度警惕。

七大寒流吹冷制造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高歌猛进,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制造以「Made In China」的标志抢攻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国人骄傲和中国经济发展引擎。然而,时至2015年,中国制造却危机四伏,四面楚歌,概括而言,七大寒流令「中国制造」艰难入冬。

其一、产能过剩 2008年以来,中国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宽松货币政策所衍生的投资畸高、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6.1%,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8%。其中,中国制造业投资持续以高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倍多的速度增长,造成大量产能过剩。按照产能利用率小於75%属於严重过剩的公认标准,2012年,中国有21个行业属於产能严重过剩。工信部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钢铁、有色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投资增幅回落,其中钢铁业跌幅最大,达到12.8个百分点。而自2012年以来,中国内外需疲弱,消化过剩产能的动力不足,制造业发生倒闭潮也在所难免。

其二、成本优势丧失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虽呈指数级增长,但仍依赖於「成本驱动」,「中国制造」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商品大多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经合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每出口100美元的商品,国内零部件或中国附加值部分平均仅占67美元。

然而,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走至尽头。由於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国际大环境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被淘汰出局的将会越来越多,这已成中国经济不得不面对的「新常态」。

其三、内外需疲软 目前中国制造业出现危机,另一大要因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从内部环境看,通缩压力加大,内需不振。从外部环境看,「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双重矛盾将常态化。特别是近年来随?地方债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延续多年的投资拉动模式进入转轨期,而面对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国内市场并无全盘消化能力。

从外需看,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8%。进口和出口增速均逊於预期。其中,出口为1.23万亿元,同比下降3.2%。进口为0.86万亿元,同比下降19.7%。贸易顺差3669亿元,扩大87.5%。进出口双双下跌,进出口数据低迷,内外需疲软,大环境令制造业生存雪上加霜。

其四、人口红利衰减 人口红利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可以笑傲世界的一大优势。过去多年,廉价劳动力为中国夺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如今,这一优势已在渐渐衰减。

有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劳动力人口正呈现出缩减趋势,15-59岁人口从2011年至2012年缩水66万到9.45亿人,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到2014年已从2011年顶点下降了560万。劳动人口下降,势必会拉高企业用工成本。

其五、投资收益降低 除了用工成本上升外,中国不少地方的土地、水电等成本也在持续上扬,从而压缩企业投资盈利空间。有数据显示,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最低工资在过去5年里已迅速上涨1.5倍以上。对外商投资企业而言,近年在中国所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力度也越来越小,而碳排放等环保要求则成为硬约束,使得外资在华的投资收益率越来越低,加之不少本土企业已经完全有能力与这些国际知名企业抗衡,更蚕食其盈利空间和市场竞争能力,将工厂迁出中国也是情理当中。

其六、遭遇发展天花板 过去若干年中国制造业得以大规模扩张,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那时还是短缺经济、计划经济。而时至今日,市场供需关系已完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制造业规模达到了历史的天花板,整个行业遭遇发展瓶颈,爆发倒闭潮也不足为怪。

其七、劲敌前堵后追 除去上述内因外,国际大环境也对中国制造业构成利空。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凭借比中国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与中国「抢地盘」,如近日宣布撤资的微软、松下、夏普、大金及TDK等,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国家开设新厂,甚至有些中国本土企业也顺势在东南亚建厂。

另一方面,由於在华投资成本增加和利润减少,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提出了「再工业化」,导致国际产业出现「逆转移」。有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产能以低端、高能耗为主,在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优势,一旦美国制造业回流引发高端制造业出现「逆转移」,很可能令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更为严重。

力阻中国经济「空心化」

上届政府执政十年,是楼市泡沫激进的「钻石十年」。然而在房地产泡沫式发展的十余年里,蹉跎了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升级换代的「黄金视窗期」,中国经济出现「空心化」倾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便曾明确表示,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实体经济「空心化」。

实体经济「空心化」,无疑将令中国经济陷入险境,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中国制造业空心化将是个巨大灾难。以现时而言,内地人口多,适合高端服务、高端制造的专业劳动者少,必须靠大量中低端制造、服务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制造业过去是,未来也仍然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应找到一个平衡。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惟有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而不能重蹈泡沫经济之覆辙,舍本逐末,短视而为。

2015年,中国经济淡风续吹,各项数据接连报警。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相继熄火,也亟需制造业「救架」。而如若大量制造业工厂外迁倒闭,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新一重冲击。因此,对制造业当前遭遇的生死劫要高度警惕。当前,内外需不振加上产能过剩,迫中国制造业转入死角,升级转型是必由之路。

第一、中国「智」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两会」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产业振兴基本方针。该方案被命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新10年计划,其核心就是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智」造。

春节长假期间,中国游客「席卷」奔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新闻持续发酵。一边是海外大肆扫货,一边是大批制造业工厂倒闭外迁,两厢对比,不能发现症结所在。

在新常态的经济态势下,创新才是经济结构改革的动力,才是制胜王道。推动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从过去更多地依赖成本优势转变为依靠技术优势、科技优势、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不再做简单的模仿和山寨,由粗放式制造向品牌创造、技术创新转变,加快拓展制造业价值链,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才能险境求生。

第二、增强制度信心 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之所以普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是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制度环境。如企业税费普遍较重、融资较难、扶持优惠政策很难落实到位等,导致中国许多中小企业纷纷远离实体经济,并不断加大对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的投资。

以融资难为例,有数据显示,广东民营与外资制造业企业上百万家,潜在的资金需求达2万多亿元,而银行仅能满足40%的资金需求,95%的制造业企业缺乏资金。要促进中国的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一系列简政放权、定向扶持的举措让广大中小民企有「获得感」,让他们释放的创造活力为中国的制造业注入新鲜血液。重点完善有效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制度信心可谓任重道远。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