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X光乳房癌普检:效益再遭质疑

一项近期公布的加拿大研究发现,乳房X光造影普检并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该研究结果引起了乳腺癌X光普检的益处又一轮新争议。在普检导致更多过度诊断,假阳性和不必要的活检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对乳房X光造影普检的价值提出质疑。

The benefit of screening mammography has sparked another round of controversy as a long-term Canadian study found that it has not reduced the overall death rate of breast cancer.  Doctors and researchers have increasingly cast doubt over the value of mammography, as it has resulted in more over-diagnosis, false positives and needless biopsies.

(大中报泊然报道)据《环球邮报》报道,针对乳房X光造影筛检进行长期研究的加拿大研究人员最近发表最新报告,指出乳房X光造影筛检未能降低因乳腺癌死亡的女性患者数量。

该项研究对大量4059岁的女性进行了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查看了乳房X光造影筛检对乳腺癌发病率,以及乳腺癌死亡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与通过医疗专业人员检查乳房肿块的女性相比,接受乳房X光造影筛检的女性更容易被发现乳腺癌。但是,这两个群组的女性因乳腺癌死亡的人数却相差无几,这显示出乳房X光造影筛检发现的一些肿瘤实际上并不需要治疗。

该项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多伦多大学的米勒(Anthony Miller)及其他合著者称,人们应该重新考虑乳房X光造影筛检的使用。

但是加拿大癌症协会(Canadian Cancer Society)对此并不认同,称有其他证据支持50岁以上的女性接受乳房X光造影筛检。美国放射学会 (America College of Radiology)及乳腺造影学会(Society of Breast Imaging)亦表示,该研究报告有误导性和令人难以置信的缺陷。

代表放射科医生和阅读乳房X光片的专业人员的美国放射学会及乳腺造影学会在一份声明中重申,该项研究持续了数十年。声明称,该项研究的研究人员知道哪些女性已经患癌,但仍然将她们纳入乳房X光造影筛检群组,从而导致研究结果扭曲。声明还指出,研究中的乳房X光造影筛查质量很差,使用的机器都是二手的,并且也不是最先进的。

如果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要得出有效的结果,两个对照群组的受访对象必须基本相似。如果在一个群组中纳入更多患病者,就会影响研究结果。

在过去几年,米勒已经听到许多有关加拿大全国乳腺癌筛查研究(Canadian National Breast Screening Study)的批评,但他都进行了迅速的反驳,称这些说法“都是误解,我真的不得不说他们满嘴谎言,因为他们说的都不是真的。”

但米勒表示,有关研究所使用的乳房X光造影机是二手机器的说法却是头一次出现,但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米勒同时补充道,放射科医生显然很抵触该研究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官方癌症机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据估计在2012年全球有170万宗乳腺癌新增病例,死亡人数52.2万人,分别比2008年上升了20%14%。导致乳腺癌发生率上升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富裕的发达国家有出色的筛查计划;另一个原因则是女性生育年龄普遍推迟。

据加拿大乳腺癌基金会(Canadian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称,在每九名加拿大女性中,就有一人受到乳腺癌的影响,在2012年,加拿大平均每10万名女性中新增79.8宗乳腺癌病例,死亡13.9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