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最近蔓延的儿童麻疹疫情及其发生的社会原因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从去年十二月中旬美国迪斯尼乐园爆发的麻疹疫情,最近已经快速蔓延到加拿大,它迅速引起了两国保健系统工作部门和医学界的严重关注。麻疹是一种过滤性病毒导致的严重疾病,每一个人终其一生,迟早都会受到一次感染。不过,年幼儿童的麻疹发病率最高。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种病症的严重性,它会导致很多并发症的各种慢性愈后病症。有幸的是,当代医学界早已研究出用接种麻疹疫苗的途径对付病毒,所以在现代医学照料之下的国家和地区,麻疹几乎已经绝迹。现在,这种已经达到完全控制的疾病忽然在北美洲爆发,唯一的原因是,有部分家长,不再为他们的子女接种该疫苗。目前,面对麻疹病情蔓延的情势,人们不禁对自己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政府该不该把为儿童接种麻疹疫苗,作为一项强制性的保健法令来实施。

是的,在民主社会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这样的法令实在没有实施的必要。原因是“天下无不慈之父母”。每一个父母,都会自动自觉地为自己的子女打包括麻疹疫苗在内的所有预防针。可情况却并非如此,不知道是基于对科学的无知,还是基于迷信或宗教的理由,社会上有很多人往往是生活在恐惧或怀疑的内心世界里。谁也不知道是因为误信某种科学和医学原理,或社会上流传的谣言,很多父母居然对接种麻疹疫苗(或像防止天花,百日咳等很多种其他防疫针)没有信心,他们错误地认为接种麻疹疫苗会伤害儿童身体,以至于造成莫名的伤害。他们似乎对预防针的恐惧,远远超过对麻疹的本身。所以一旦有麻疹病暴发,这些父母仍然拒绝为自己的子女打预防针。麻疹疫情也就如此这般地在美加两国蔓延。现在,为了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以至于导致灾难性的程度,政府是否应该用强制的法令,迫使这些父母为子女接种疫苗?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人们首先必须了解的一个事实是,到底有多少个拒绝为子女打预防针的父母,他们又都是谁?又为何这样做?统计资料显示,有这种心态的父母实在人数不多,事实上北美洲根本没有一种人们所谣传或夸张的所谓“反麻疹疫苗运动”。统计数字显示,加拿大的90-95%的儿童,在他们5岁或入学年龄之前,父母都先后为他们接种了麻疹疫苗。只有不到2%的父母,由于听信谣言或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拒绝为子女接种麻疹疫苗。这些父母错误地认为,规定或促使儿童接种麻疹疫苗,是某些政府部门与一些唯利是图大制药厂相互勾结的不道德商业行动,它们为了牟利而勾结一起,以促使儿童接种疫苗而牟利。他们更误信,这种疫苗含有伤害身体健康的化学成分,有些父母更误信,出麻疹也并非如人们所描述或想象那样的危险等等。尽管这种信念是如何的荒谬和缺乏科学常识,但不幸的是,这些可怜的父母,确实真心地认为,这样做的目的,确实是为他们的子女作出的最好最安全的选择。这也是令人无法理解的一点,为什么像加拿大那样民众受高度现代化教育的国家,居然还有把伤害自己子女的选择,当作是为子女造福举动的无知父母亲?这就难怪令很多人感到,我们必须对政府的教育系统,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公共保健项目提出一些严正的质疑。经由这样的教育和保健系统所教导出来的学生和青年,有多少会变成像上面所提到的无知的父母亲?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面对目前的情况,政府当局是否应该当机立断,立法通过儿童必须接种麻疹疫苗的强制法令,以及时遏制麻疹疫情的蔓延?传统上加拿大从来也没有实施过强迫儿童接种如何种类疫苗的法令。在全国各省,也只有新布伦斯维克省,安大略省和曼尼托巴省,有儿童必须在进入小学以前接种所有必须接种的各种疫苗的立法要求。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加拿大正面临麻疹蔓延的危机。我们该如何应对?

加拿大是一个自由民主国家,父母对子女有无可干涉的监管权力。有人建议,政府必须立法规定,凡是拒绝为子女接种麻疹疫苗的,将面对法律的制裁。也有人建议,人们可以对这些违规的父母提出要求经济赔偿的法律诉讼。但是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对这批自己也是受害者的父母及时进行说服教育,解除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迷惑,劝他们马上送子女到诊所接种麻疹疫苗。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