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王飞雪:北斗导航关键技术攻克者

来源: 陶岚

在北斗导航定位领域成为知名专家后,国内外许多大企业向王飞雪发出邀请函,并许以优厚待遇,劝他转业。对此,王飞雪微微一笑:「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我热爱北斗,这个目标十分清晰,永远不会改变。这就好像爬山,我的目标是山顶,一路上的花花草草都与我无关,我不会停下脚步。」

「我希望在我们国家卫星发射领域有你的身影。」这是1988年,王飞雪考上国防科技大学时,他的数学老师杨闽写给他的毕业留言。
斗转星移数十年,愿望成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立项21年,王飞雪投身其中20年,和团队一起攻克了一系列攸关北斗系统成败的核心关键技术。如今,他领导的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中心,也从当年的3个人发展到了300多人,涵盖信号处理、信息处理、抗干扰、软件、硬件、微电子、测试、时间频率等8个领域。

提出北斗信号快速捕获之道

从小学到大学,王飞雪是老师们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学生。1971年1月,他出生在福建西部山区长汀县城一个知识份子家庭,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医生。客家人尊文重教、吃苦耐劳,对于天资聪颖的他来说,读书从来就不是问题。

高中毕业那年,因为成绩优异,王飞雪被推荐到北京大学,只要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就可以被录取。这时,4年前从电视萤幕上看到的国庆阅兵那一幕,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在众多国庆游行彩车中,他注意到科技方队的「银河」彩车,解说词中的「银河-Ⅰ」、「中国首台亿次巨型机」等关键字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些,都与国防科技大学有关。

去北大还是国防科大?面对老师和家人的好言相劝,王飞雪选择了后者。4年后,以全院排名第一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决定继续读研深造。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他考察了众多与军事相关的领域,最后确定了当时国家最急需也最薄弱的精确制导方向。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全面启动。第二年,该系统建设遇到一个瓶颈问题--信号快速捕获,这个核心技术经过国内专家十年攻关未获突破。

从海湾战争就已高度关注国际定位导航技术发展的王飞雪,在一次调研中知道了此事。正在读博士学位的他和隔壁宿舍的欧钢常常聚在一起讨论,相同的激情和理想,擦出思想的火花。他们相信可以找到一种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时的我们就是这样。既然10年没有解决,那么一定是受到了传统思维的限制。我们有我们新的思路和方法。无知者无畏,我们就这样不知深浅一头扎进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飞雪的同学欧钢仍历历在目。

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反反复复推理论证,王飞雪提出了一个新的演算法。当他红?眼睛把方案摆到时任系主任庄钊文的案头时,庄教授眼睛一亮,和他们一起对方案进行完善,对结果进行验证。

这套「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得到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中科院陈芳允院士的高度关注,并专门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论证会上,王飞雪从理论到实践,从数据到推理,严密严谨,得到陈院士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那一年,王飞雪24岁。他和同学雍少为、欧钢从北京抱回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式电脑,以及4万元的尝试经费,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程。没有实验室,就把一个不到10平米的仓库简单收拾一下当作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就东挪西凑找别人借。

3年后,当显示器上脉冲闪耀,信号捕捉成功的一刻,业内20多位专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时间、十几家单位、几十位知名专家都未能解决的瓶颈技术,竟然在3年内、被3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解决了!

3个月拿出强大抗干扰的卫星载荷

王飞雪的办公室里,文件柜上常年摆放?一个行李箱,角落里常年摆放?一个行军床。出差时乘坐的火车就是他的办公室,科研工作的试验场就是他的家。他一年平均出差200天,有一半时间奔波在试验场。

投身北斗事业20年,王飞雪就是这样以对工作的痴迷,对技术的钻研,以及超长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和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2006年,国家准备对北斗一号导航系统体制进行升级。当时,北斗一号已成功运行多年,系统运行稳定正常,大家一致主张,继续沿用原来的技术指标和基本参数,只需适当增强入站链路抗干扰能力、提升系统在某些特殊场合的稳健性即可。

王飞雪以一个科学家的前瞻眼光,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北斗一号服务性能全面升级的绝佳机会。如果只是单纯地对硬件更新,对系统性能效果提升不会有质的飞跃。虽然软件系统已经很好,但在科学的高峰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哪怕是创新空间再小,也要奋力一搏!哪怕创新难度再高,也要奋力一搏!
3个月的挑灯夜战,几十人的彻夜不眠,王飞雪和团队大胆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编码理论改造应用方案。经过论证后应用到北斗二号上,带动了整个北斗短消息服务系统效能的跃升:所有的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扰性能提升一倍,各项参数达到最优值!

作为一名军队科技工作者,王飞雪始终把攻关现场当战场,把实验室当作战室。

2007年4月,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进入亚洲某一区域时,受复杂电磁环境干扰,卫星通信发生了阻断。如果这一难题在3个月内不能解决,不但下一颗星不能发射,即将组网的十数颗卫星发射将无限期推迟。

情况十分危急!数十位专家齐聚北京商讨对策。多数国内同行倾向於技术难度小的「躲」,因为「躲」已有先例,但这样一来,国家就要蒙受数十亿资金损失,且电磁环境一旦再有变化,卫星还要「躲」个没完;如果选择「抗」,耗费资金少,但技术难度极大、风险高。

临危之际,王飞雪再次请战。「3个月内,我们一定拿出『抗体』!」他立下军令状。

在那个冰雪肆虐的冬天,王飞雪他们与时间展开赛跑。困了,就用凉水冲下头;饿了,就啃口干面。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惊人的战斗力,不到3个月,他和团队拿出了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成功避免了危情的发生。

「下个目标就是拿第一」

随?北斗事业的发展,王飞雪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多,取得的成果越来越显著。

2009年,由欧洲航空航天局专家领衔的代表团飞抵北京,代表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要求与北斗系统展开争议已久的频率谈判。

这是一次电磁频谱的争夺。中国参加谈判的单位,与之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漫长谈判。王飞雪带领导航中心研究小组从技术支撑到国际通行规则等各个方面不停地修炼。

就在前不久,从捷克布拉格传来消息:欧盟代表团接受了中国提出的频率共用理念,同意在国际电联框架下完成卫星导航频率协调,中欧卫星导航系统长达八年之久的拉锯战握手言和。

凭?这种精神,王飞雪和团队先后研制出世界领先的监测接收机、精密测距码模组及注入系统、主控站测量及通信系统、RDSS业务信号收发分系统、时间同步注入站、星载上行测距终端等地面设备。

2012年底,升级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来贺电,表彰学校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今年3月30日,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首颗实验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中国北斗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在这项任务中,王飞雪和团队承担了30余项任务,是国家唯一同时承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体制、卫星载荷、地面运控、测试评估和装备应用任务的团队。

不久前,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导航论坛上,俄罗斯导航产业界的领袖们在探讨全球四大导航系统发展水平时,一致把中国北斗排在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盟伽俐略之前。王飞雪在会场上静静听?,内心波澜起伏:20年的奋斗,北斗排名从第四上升到第二。「技术进步永无止境,追上了,还要超越。」他说。回国后,他对前来迎接他的同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下个目标就是拿第一!」

「关心他人,苛刻自己」,这是同事们对王飞雪最深的印象。看到大家加班加点,他专门在中心设立了一个餐厅,以保证大家随时能吃到热饭热菜。
但是在工作上,王飞雪绝不降低标准。十几年前,他的一个硕士研究生因为论文标准定低了,被延迟毕业。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个教训让学生醒悟,毕业后在导航领域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这件事证明了『严』是有好处的。」王飞雪说。

在北斗导航定位领域成为知名专家后,国内外许多大企业向王飞雪发出邀请函,许以配备个人实验室、研发队伍和百万年薪的优厚待遇,劝他转业。对此,王飞雪微微一笑:「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我热爱北斗,这个目标十分清晰,永远不会改变。这就好像爬山,我的目标是山顶,那么,一路上的花花草草都与我无关,我不会停下脚步。」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