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日关系或寻「冷和」式软着陆

 
有专家认为,中日关系应不至于崩盘,因为双方都承受不起后果。最大的可能以及最符合双方利益的是实现「冷和」。和是基础,冷是基调。我们需要中日和平,是冷淡、冷却、冷峻的和平。
 
中国政府 9月3日举行的大规模阅兵背后有多重含义。这次大阅兵打破常规举行,官方的说法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震慑日本被外界视为是此次阅兵用意,然而其意义绝不止於此。熟悉中国政府决策模式的专家指,中共行事历来追求在一个总体战略下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阅兵既有震慑的含义,但不纯为秀硬功,最终的目的不是让中日关系恶化,而是通过组合拳让安倍改弦更张,最终实现中日关系软着陆之目的。

大阅兵五效果  美日五味杂陈

「9·3大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非国庆日举行大规模阅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那么,为何会提前阅兵呢?这背后的政治考量是什么呢?在专家看来,此次阅兵至少达到五大目的。

其一、震慑日本,警告美国。中国知名评论家占豪认为,此举旨在向世界宣示中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决心。近些年,在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战略的支撑下,日本对华越来越猖狂,不但将中国领土钓鱼岛「国有化」,还试图否认历史,否认对华侵略,并有再次走向军国主义道路迹象。日本是在试图颠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试图改变日本的战败国地位。此时大阅兵,就是要让日本知道事关中国的战后秩序绝不容许改变,中国有这样的能力。

此次阅兵也有向美国释放信号的含义。对于日本的表现,近几年美国采取了默认和支持的态度,美国甚至帮助日本解禁了集体自卫权。中国向美方强调日本的二战侵略史,告诫美国等各国日本「狼子野心」未死。美国方面,对阅兵的安排也费了一番思量。美国政府最终选择了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式,总统不出席,指派驻华大使出席,以一般外交礼节应付中国的盛大阅兵。至少在?面上,让中日两国都无话可说。从这一点而言,美国并不全然一边倒向日本。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美日同盟决定了其必然要照顾日本的感受;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大到不能倒,两国的合作关系千丝万缕,容不得一点闪失。

总体而言,美国还是偏袒日本。白宫与国务院近日在二战胜利纪念声明中对美日关系大加赞扬,却未提及与中国等国在二战期间的合作。一些美国媒体认为中国阅兵是在「秀肌肉」,美国国防部则表示,在阅兵中展示武器「不是美国的风格」。 

其二、凸显东方主战场作用、争取中国二战地位的国际共识。此次阅兵凸显中国在反法西斯亚洲战场上的作用,以及期间中国与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中国官方认为,西方国家对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牺牲和贡献一直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历史事实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作用」。

此次阅兵对外传达一个明确讯息:即中方更倾向於将首次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活动以及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大框架中,赋予这样一场战争「胜利」以及国际性意义。北京此举的重点便在於,把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伫立起来,彻底扭转国际社会一贯的反法西斯弱化中国作用,乃至于「去中国化」的做法。

包括普京等30位领导人在内的49国代表出席抗战阅兵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抗战中作用的认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联合国秘书长不仅潘基文出席阅兵式,还公开回应日本的不满时说,今年世界各地都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的纪念是其中一部分,他来参加是联合国秘书长的应有之义。

其三、不惧秀肌肉,展示强大军事实力。占豪认为,军事实力是现代国家竞争的最后的硬实力,所有的国家博弈、经济竞争,终归需要军事实力作为支撑,否则就无法进行大国博弈,就只能当大国博弈的配角。 

在大国博弈已到深水区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世界大棋局上最重要棋手之一的中国,是到了展示军事实力的时候了。通过阅兵,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人民解放军的军容、军貌、军心,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军事装备实力。此次大阅兵,有84%的武器是首次亮相,其中包括有「关岛杀手」之称的东方26导弹等一批令世界心头一紧的新型武器亮相。有了这些硬实力支撑,才能在国际博弈中让对手心有忌惮,才能让伙伴安心合作跟随,才能在战略博弈时让形势往更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发展。

其四、提振士气、安抚军心、展示军权。所谓「提振士气」,就是自从徐才厚、郭伯雄、谷俊山贪腐集团爆发之后,解放军已暴露出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随后的军方大反腐,很多作战部队随之出现军心不稳的情况,因此这次大阅兵的一个直接用意就借此来提振军队的士气。「安抚军心」,就是向军队传达中央层面依然重视军队的信号,安抚将兵心理,尤其是在减少军队将领腐败,灰色收入同时,还对基层官兵进行待遇提高,都被视作「安抚军心」的现实之举。「展示军权」则不言而喻。习近平一方面通过加强对于军队的巡视,一方面通过拿下徐才厚等军中老虎,军权已经在握,因此向世人展示也在情理之中。

其五、增强民族自信,为中国梦凝心聚力。有专家指,迄今为止所有中国大阅兵乃内抚军心民心、外慑日本诸强之举的分析,事实上都停留在「显学」层面。在毛时代?力於让中国「站起来」,邓小平时代强调中国「走出去」后,十八大后上台中国新一届政府则聚焦於,如何让中国人民真正拥有自信,这才是举行此次阅兵的根本目的所在。

中国祭出组合拳  安倍进退失据

熟悉中共运作模式的专家指出,中国此次阅兵不过是对日整体战略调整祭出的组合拳中的一招。专家指,如果仅仅将阅兵视为「震慑日本」,显然低估了中南海的「战略」。习近平上台之后,中国政府的对日策略,或者准确而言是宣传策略,发生了重大改变。那就是强调日本的二战原罪,强调今天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领土欲望,是二战侵略的延续,警告世界国际秩序是二战时期中苏美英四大盟国一同缔造的,日本现在要做「破局者」。直接将问题抛给西方国家--「你们支持谁」?

对中国来说,安倍来或不来,中国都掌握着道德的制高点,都掌握?外交的主动权;对日本来说,安倍来或不来,都处在下风。安倍来华一定会头痛,因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一定会鞭挞日本侵略者,鞭挞日本军国主义,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外公岸信介则是甲级战犯,恰恰今天的安倍继承的又是他的政治衣钵,传承的也是军国主义思想。安倍选择了不来,这恰恰给了中韩等亚洲国家继续在历史问题上批判日本的理由,而日本也必然会继续困在历史漩涡中而难以自拔,让日本背上一个道德枷锁。

中日或面对现实实现「冷和」   

然而,许多观察人士指出,中日关系应不至于崩盘,因为双方都承受不起后果。中日关系可选项有可能的四种模式:热战、冷战、热和、冷和。这四种模式最大的可能以及最符合双方利益的是实现「冷和」。

中国知名时评家叶胜舟分析认为,热战首先可以排除,而且中国决不能打第一枪。如果中日爆发全面战争,必然两败俱伤,最大受益者是美国,其次是印度、俄罗斯,再次是东盟。如果中国先动手,实质挑战美国的霸权及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美国必然协防日本,而且将公开扶持台湾独立;两岸和平统一遥遥无期,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可能第三次被强行阻断。

冷战也需排除。中国不可能这样做,那是自寻绝路。热和也可排除。中日双方历史仇怨根植血脉。30年内不存在世代友好的历史共识和心理认同。据报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认为,中日两国永远无法达到共同的历史观点,因为「其中一方什么都没忘记,另一方什么都不记得」。

最后,只有冷和是可选项。叶胜舟认为,和是基础,冷是基调。我们需要中日和平,但是冷淡、冷却、冷峻的和平。这种「冷」是政治冷、经济冷、军事冷、合作冷、战略冷,只在文化体育领域或全球部分公共治理议题(如气候变暖)保持有限的温度。

另一个观察指标是,安倍於8月14日发表的战后70年谈话。尽管安倍在谈话中表达了对过去大战的「痛彻反省」,但实际上对「道歉」仍存在扭捏心态,在其讲话中并未向中韩道歉,他所说的「侵略」这个词并非单独指日本「二战」行为,而是将这个「不可饶恕」的词赋予世界性意义,表达基於「积极和平主义」为国际社会作贡献的决心。

不过,相对于安倍此前绝对不道歉的顽固强硬姿态,这番讲话姿态已经柔软很多,也算是一种进步。这也再次显示出,安倍对中韩示好,急欲修复双边关系的意图。

从中方的角度而言,中日关系十分重要,并不希望双方剑拔弩张。谴责安倍很容易,谴责日本执政当局很容易,谴责日美同盟意在遏制中国也很容易。困难之处在於,如何在愤懑、不满、矛盾中,客观地看待日本。实际上,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也不是为了仇恨日本,纪念抗战胜利,就是让胜利的思维模式深入人心,而不是增加对日本的仇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应该是永不变化的主旨。如果有针对日本的意图,也不过是为了逼安倍就范,使其走上正确的道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中日关系的长远大计。

眼下,虽然中日两国在钓鱼岛等问题上的对峙还在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但前后背景下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两国是在亮剑的外衣掩盖下,正在转向面对现实,加紧探寻钓鱼岛争端的「软着陆」。显然,硬碰硬不过是权宜之计,软着陆才是目前最优选择。

专家指出,战争现在明显不是最优选项,况且,日本比中国更担心两国因钓鱼岛问题真正擦枪走火,因为日本经济界就是为了缓和局面才选安倍。所以很多次,中国的海监飞机已经抵达钓鱼岛上空了,日本的飞机晚十几分钟才「紧急起飞」。此举原因不是它的雷达看不见,而是有意为之,是明显地避免与中国擦枪走火。

目前,从安倍的表现看,他正在努力寻求中日关系实现「软着陆」方法,根本原因是日本经不起中日关系崩盘带来的代价。因为,日本在政治、经济和地区安全问题上,对中国都有战略性需求。中日关系崩盘的后果是日本政府无法承受的。基於目前两国的紧张关系,最大的可能是实现「冷和」式「软着陆」。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