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特朗普上任后的对华政策趋向

来源: 俞晓秋
美国对华「全面接触」战略、通过对话寻求合作的方针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不仅仅是因为两国间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依存的经贸关系,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是全球事务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应对和解决一些全球与地区性重大问题上,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上升的中国若不参与、支持与合作的话,是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成效的。
 
一场竞争十分激烈、充斥集会喧闹、候选人相互攻讦揭丑、高涨的基层民众呼声以及造成社会内部有所撕裂的美国大选,终於尘埃落定,共和党保持了对美国国会众、参两院的控制权,唐纳德·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将於明年1月20日走马上任。一个没有从政经历、也没有治国经验的地产大亨特朗普,能够出人意料地当选为美国新总统,至少表明三点:一、奥巴马民主党政府在内政外交上进行「改变」的时代宣告结束,二、民主、共和两党与华盛顿的传统「精英政治」格局被打破;三、特朗普的新一届政府将会展现力主重整国内事务、以「美国利益优先」推行强势外交的姿态。那么,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将会是怎样的一种趋向呢?

美新总统在外交上会更强势
作为一位新总统,尽管特朗普没有从政与外交经验,但共和党阵营各派会在特朗普的旗帜下重新聚集起来,其共和党阵营内的政策智库人士也会出来进行辅佐。由於特朗普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并无系统阐明过他的外交政策,只是就竞选辩论中选民关注的一些外交议题如美俄关系、反恐、美伊核协议、朝鲜核问题作了表态。对于只有国际商业和投资谈判经验却无外交事务经验的特朗普来说,上任之后会组建一个与其理念相符的外交与国家安全智囊顾问班子,并在很大程度会依赖於它为其提供外交与安全政策方面的建议和方案。因此,从奥巴马政府执政8年期间美国所面对的世界局势变化,本次美国大选围绕的外交政策议题的轻重次序,以及近年来重要保守派智库在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看,新一届美国政府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走向大致可得出五个基本判断:

第一,特朗普的美国不会也无法真正地退守到「孤立主义」和「美国堡垒」状态,只不过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事务上,在外交上会倾向采取一些类似於「孤立主义」的策略做法,对关乎美国切身利益的事务或外交问题,将更多地选择「单边」或「双边」而不是通过「多边」的方式处理,与美国切身利益无关的则「不问不管」。在处理一些重大地区问题和双边关系上,会展示出不同於奥巴马政府外交的一种「新的风格」和做法。

第二,新总统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框架」可能涵盖六个主要领域和方面,即打击以「伊斯兰国」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展开大国间地缘政治战略与经济、军事和科技竞争,处理欧亚大陆周边可能引发的重大国际危机的地区性问题,应对黑客攻击与网络空间安全挑战,确保全球经济、贸易与金融稳定,以及提升与强化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和领导作用等。

第三,新总统将会继续把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放在亚太地区。将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是近些年来美国白宫与国会形成的一致「共识」,也是国会共和、民主两党阵营对立中最无争议的政策议题。但在策略与手法上,特朗普政府可能会与奥巴马政府有所不同,譬如会废止「现行版」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方案,要么进行重大修改,要么「另起炉灶」,以兑现其竞选承诺。

第四,把国际贸易争端作为一项当务之急的外交议题,从「美国利益优先」出发加以应对和处理。

第五,针对这次美国大选过程中出现的网络入侵与黑客攻击这一突出问题,新政府会更加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加大网络安全国际战略实施与网络空间外交推行的力度。

今年8月初,副总统拜登在美国《外交》杂志网站撰文《以成功为基础:美国下届政府的机会》称,如今美国比2009年1月奥巴马政府开始执政时「更强大和安全」,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基础「主要在於拥有生机勃勃的经济和无可匹敌的军队,通过扩大和改进联盟和伙伴关系网络,并使之纳入规则和机构组成的广泛国际秩序」,从而巩固了这些核心的实力,「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适合於在21世纪领导世界」。他建议新总统需要关注和推进的四个重点任务是:「抓住太平洋两岸的变革机会,管理与地区强国的关系,领导世界解决复杂的跨国挑战和打败暴力极端主义」。前不久,希拉莉竞选班子外交政策顾问、前北约欧洲盟军司令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在接受日本媒体专访时也乐观表示,「今天的世界并非美国的实力在衰落,而是其他国家在崛起。美国拥有全球首屈一指的军事实力、强大的经济实力,在高水平教育、技术创新方面,美国也居于世界的中心位置。这些都是我们手里可以用的牌。」在竞选过程中,特朗普与国会共和党重量级议员一直批评奥巴马民主党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导致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和领导力下降。此外,特朗普在胜选演说中特别提到「有200位将军和上将」支持他竞选。基於这样的背景,新一届美国总统很可能会在对外事务上表现出强烈的「有所作为」的意欲。正如美国舆论和观察家们在大选投票前所预测的,面对2010年以来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和挑战,无论谁当选,新总统在对外事务上,将比专注於国内「改变」而在外交上表现得较为「谨慎」的奥巴马总统「更强势」或「更强硬」。

特朗普对华态度与策略会趋强硬
这次美国大选的一个特点是,参选提名者和竞选总统者以及选民关注的重心主要是国内政策议题而不是外交政策问题。从特朗普与希拉莉之间的三场政策辩论话题看,「中国问题」并没有成为本次大选的热门议题和两党总统候选人竞选游说、大选辩论的聚焦话题,只是围绕中国对美国内政事务的影响即经济、民生和网络安全问题,打打「中国牌」或者说是「拿中国说事儿」:特朗普在就业、贸易、汇率、知识产权等议题上对中国横加指责,希拉莉则在贸易纠纷、南海争端、网络安全等问题上抨击中国,但双方均未就未来4年执政期里将会奉行怎样的对华政策作出明确的阐述。尽管如此,可以预料,面对处在「非敌非友」状态的中美关系,特朗普不会彻底颠覆奥巴马政府以及数位前总统一直长期奉行的与中国交往接触、寻求合作的对华战略,对华政策的基本战略框架不会发生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改变。

但是,应注意到,近年来中美两国关系中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新变化和新议题,美国外交界与军方以及政策智库圈近两年来围绕对华战略也展开了一场持续的政策辩论,迄今仍未有止息。一些前政府高官与智库学者对奉行近40年的对华「全面接触」战略还是否依然有效、是否持续下去表示质疑,甚至提出要「修订美国对华大战略」;有的主张基於维护「国际规则」和「地区秩序」为出发点调整对华策略,有的主张利用美国军事力量的优势和加强前沿部署向中国施压,以强硬姿态应对中国的竞争与挑战。此外,今年夏天,共和党在该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上通过的《共和党竞选政纲》就声称,「中国的行为已经否定我们上一份党纲中有关未来对华关系的乐观语句」,未来的共和党总统将对中国采取「不公平贸易的做法」采取惩罚性关税措施,还把1987年共和党列根政府执政时期作出的「对台六项保证」列入了《竞选政纲》。

特朗普上台之后,他会奉行怎样的对华政策呢?从他竞选团队中担任外交政策顾问的人士看,像J.施密兹、G.帕帕多普洛斯、W.费厄瑞斯、C.佩奇、K.凯洛戈将军等,都是一些在美国外交、军界和智库圈中名不见经传的「新面孔」,没有像希拉莉竞选团队拥有不少非常了解亚太事务与对华政策的前政府官员和政策专家等「知名和熟悉的面孔」,因而一时还无法清晰地梳理出他的对华政策思路。但从他的竞选言论看,为解决目前中美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他必须与中国打交道、与中国保持接触交往。具体而言,他的对华政策趋向可从两个方面来推测和判断。

第一,从他个人的政策言论看,他会特别关注双边关系中的贸易与汇率问题。他在大选辩论中就声称,要将中国贴上「货币操纵国」的标签,要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高达45%的「惩罚性关税」。

第二,几乎没有从政经历和外交经验的特朗普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於新政府的外交与国家安全团队和共和党保守派智库,为其提供和设定对华政策重点和议程,也会听取控制着本届国会众、参两院的共和党要员们的意见。从目前的情况看,双边经贸关系、亚太再平衡战略、区域安全问题、台湾问题、朝鲜核危机、网络安全问题等,将可能是其对华政策要处理的重要内容。

第三,特朗普不会全盘推翻或完全摒弃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做法,而会加以「部分吸收」,「有继承、有改变」。此外,信奉「美国第一」和「美国利益优先」的特朗普在处理对华关系时,也许会采取「现实主义」态度而比较务实,同时在政策措词表述与策略手法上将表现得「更强势」和「更强硬」。

推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平稳前行
随着明年1月美国新总统上台执政,中美关系将受到美国总统、政府与国会更迭的影响,会有一个相互磨合的「调适期」。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国会以及一些智库对华趋於强硬的态度和政策主张,将迫使新总统上任后在对华关系上摆出「强硬」的姿态,对华政策重点和策略手法上也会有所调整或改变,可能会在「某个时间段」或「某个议题」上给保持中美关系良好平稳、建设性合作发展并朝着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方向迈进造成一些冲击。但总体而言,美国对华「全面接触」战略、通过对话寻求合作的方针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不仅仅是因为两国间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依存的经贸关系。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是全球事务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应对和解决一些全球与地区性重大问题上,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上升的中国若不参与、支持与合作的话,是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成效的,譬如世界经济稳定、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网络空间安全和朝鲜半岛无核化等等。因此,中美双方需要相互尊重,加强对话协商,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和管控分歧,在应对地区与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上扩大合作, 保持两国关系平稳发展,向构筑「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前行。
(作者为国际问题与中美关系研究学者)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