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7月23日周四中午12点疫情快报:安省病例显著下降,无新死亡病例 在加拿大什么情况下会称作第二波疫情?会重蹈美国覆辙吗?

来源: 大中报 青稞



(大中报/096.ca综合讯) 在几天报告相对较高的数字之后,安省COVID-19的新病例数再次下降。截至7月23日周四10:30am,安省报告新增103例,无新增死亡个案。这是自3月下旬以来第二次没有新的死亡病例报告,上一次报告24小时无死亡是7月6日。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社论转载:为了摆脱WE慈善丑闻的影响,特鲁多政府或分散防疫注意力
美国司法部起诉中国两名黑客盗窃新冠疫苗机密
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美国突然要求中国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卫生部长克里斯蒂娜·埃利奥特(Christine Elliott)在Twitter上写道,在安省34个公共卫生单位中,有28个报告了5例或更少的病例,其中21例报告没有新病例。渥太华的病例数量已减少至14例,温莎-埃塞克斯报告为23例。其他新增病例,多伦多24人,皮尔区15人,约克区4人。

安省目前仍有1,492例活动感染案例,2,755例死亡,33,963例康复患者。但是最近几天,因COVID-19症状住院的人数却稳步上升。目前全省有154人住院,而周三为128人。其中35家在重症监护病房,比周三减少2人。现在用呼吸机呼吸的病人数量是21人,比周三减少1人。



省级实验室在过去24小时内进行了26,000个病毒测试。

截至7月23日周四12 pm, 加拿大累计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有112,528人, 死亡8,871人 。魁省新增142例确诊, 无死亡病例,萨省增加了42例确诊, 1例死亡。

加拿大确诊病例回升,会重蹈美国覆辙吗?
从上周末开始最近几天,加拿大各省病例都有回升,无论是四个疫情严重的安省,魁省,卑诗省,阿省还是疫情已经完全控制的省份,萨省周三确诊60例,是疫情发生以来确诊人数最多的一天。

魁省在重新开放酒吧后发生数起群聚性感染。最大城市蒙特利尔的病毒检测阳性率从1%上升到3%。省政府不得不调整规定,把酒吧关门时间从凌晨3点改为凌晨1点,规定顾客人数不得超过50%,并增加了警察巡查。

阿尔伯塔省和卑诗省的酒吧和夜店也发生了群聚性感染。卑诗省不得不加强对酒吧餐馆管理,新的卫生措施将要求餐厅、酒吧和夜总会中的所有顾客就座,不得提供酒类自助服务,而且舞池将关闭。每张桌子的顾客人数不得超过6人,桌子间必须保持间距或设有屏障,而且顾客们不能两张桌子并到一起

刚刚进入解封第三期的安省也发生了家庭聚会引起的感染。

麦吉尔大学医学院的传染病专家Matthew Oughton医生形容说,我们现在就像坐在一片干透了的森林里,四处都是潜在的起火点。如果只有一两处冒火星,你还来得及扑灭。但是如果上百个地方同时烧起来,火情就控制不住了。



加拿大公共卫生官员要求公众不要松懈,坚持勤洗手和戴口罩,限制聚会人数,避免不同社交圈子的混杂,尽量在户外聚会。

加拿大和美国的不同
美国的一些州就是在解封后感染率飙升。目前美国有33个州的病毒检测阳性率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5%以下的标准。其中亚利桑那州在5月11日重开餐馆和酒吧时,病毒检测阳性率在6%左右,目前这个比例已超过26%。弗罗里达州在6月5日重开酒吧之前的5%病毒检测阳性率目前已上升到接近20%。

但是这些州和加拿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在决定重开餐饮娱乐场所时,病毒检测阳性率比加拿大高得多。这个比例是公共卫生部门评估疫情的重要标准。自疫情开始以来,加拿大有330多万人做了病毒检测,平均阳性率最高在3%上下。在魁北克省,即使酒吧重开造成蒙特利尔市的阳性率最近从1%上升到3%, 全省的平均阳性率也不过是1.4%。

Oughton说,美国没有控制住第一波疫情就匆忙解禁。因此现在那里的疫情不是第二波,而是第一波的延续。

哈佛医学院的公共卫生专家Abraar Karan说,其实美国疾控中心和白宫一开始根据科学标准制定了谨慎的逐步重启政策。如果这些政策后来没有被抛到脑后,美国现在病例飙升的局面可能可以避免。

这就引出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对抗疫政策的政治阻力。一方面,美国总统川普在上述政策出台后不久就在推特上号召”解放XX州”,为解封施压。另一方面,反对社交隔离和戴口罩等规定的示威抗议和公开违抗从未中断。直到上个星期,乔治亚州长还在阻止该州市政当局要求市民戴口罩。

在加拿大,什么情况下会称作第二波疫情?
自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开始以来,加拿大官员不断提及"第二波疫情",提醒人们遵守公共卫生准则。



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医学专家一再使用第二波这个词来警告公众,如果他们不小心的话,病毒还有卷土重来的威胁。

总理特鲁多和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博士都一再警告加拿大人,第二波浪潮即将来临,谭表示,新感染病例有可能出现"爆炸性"第二次高峰。

那么究竟是怎样定义第二波呢?如果路上有一个,能预防吗?请看CTV新闻的报道。

什么是第二波?
多年来,流行病学家一直在用波浪的比喻来描述病例数的上升和下降,或疫情的"曲线"。

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期间,官员们记录了从那年3月开始的三次不同的疾病浪潮。第二波流感大流行比第一次疫情要致命得多,在1918年秋天爆发,然后消退了将近一年,并在1919年秋冬再次爆发。

自那时以来,第二波这样的词多次用于20世纪其他流感疫情,包括最近2009年H1N1猪流感。

多伦多约克大学全球卫生、法律和政治学教授、全球战略实验室主任Steven Hoffman表示,"波浪"是一个不精确的术语,通俗地用来强调流行曲线的总体形态,即每天新病例数。



传染病专家Isaac Bogoch博士也认为,要确定是否发生第二波,需要达到每日新病例的确切阈值。

Bogoch说,如果绘制在图表上,新的每日感染人数就会在达到峰值之前上升,然后在持续一段时间内没有或很少出现病例时再次减少。第二波将开始,当案件开始再次上升,持续一段时间。

我们怎么知道第一波已经结束了?
关于第二波术语的使用部分混乱是确定第一波何时真正结束,新波何时开始。虽然包括加拿大、韩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一些国家的新感染病例明显增加,最终在再次减少之前达到顶峰,但疫情并非总是如此。

例如,在美国,新病例没有大幅下降,这标志着第一波病例明显结束。自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已出现更多周期性高峰的颠簸曲线,没有出现少病例或者没有病例的持续期,自6月中旬以来,美国有记录以来的病例数量最高,导致一些人认为他们正在经历第二波。

然而,美国卫生官员,包括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Dr. Anthony Fauci博士,一直不愿意这样贴上标签,因为美国病例的曲线从未变平。

Bogoch说,无论是第一波的延续还是第二波,病例的增加都应该引起同样的反应。


"这是第二波还是小插曲?还是我们第一波的尖峰?谁会在乎呢?"他说。"可能有一些学术流行病学家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没关系。事实上这并不重要。

Bogoch说,各国应关注其是否拥有易受病毒影响的人口,以及是否有良好的政策来防止进一步传播。

会有第二波吗?
Hoffman说,不管预兆如何,第二波感染可能会袭击加拿大。

"我们几乎肯定第二波会来,因为有这种病毒传染性的潜力在那里,有这么多这种病毒存在于世界各地,"他说。

除了最近一些地区出现几次高峰,Bogoch说,加拿大目前总体传播率较低,这表明这个国家的第一波浪潮即将结束。

Bogoch表示同意第二波浪潮很可能在秋季抵达加拿大。许多因素可能促成一些病例死灰复燃,包括学校和工作场所重新开放,以及凉爽的温度使人们更多留在室内。

他说:"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关于这种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它最有可能被传播到哪里。"因此,在室内通风条件差, 近距离相处,这些都给病毒的传播带来了最佳的环境。

Hoffman补充说,这是人的猜测,当第二波将到来,这将取决于公共卫生指导和人们对这些政策的遵守情况。

他说:"如果我们不小心的话,没有什么能阻止第二种方式更早发生。



第二波可以预防吗?
虽然Hoffman和Bogoch都相信第二波会袭击加拿大,但他们都说,疫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适当的反应来缓解。

Bogoch以韩国为例,他们早期病例数量急剧上升,但他们通过广泛测试、隔离和接触者追踪,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种病毒。

当病例数在6月份再次攀升时,韩国停止了进一步的放松措施,并依靠一项积极的病毒追踪、追踪和检测计划,使病例数量再次下降,政府称这是韩国的第二波浪潮。

Bogoch说,如果加拿大想要防止新感染疫潮,就需要快速反应来抑制局部疫情。

Hoffman说,在疫苗出来之前,或者每个人都可能被感染病毒,并且获得抵抗病毒的免疫力之前,加拿大人将不得不继续彼此保持身体距离,戴口罩,并实行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避免破坏性的第二、第三甚至第四波感染。

Hoffman说:"我们需要做好准备,迎接第二波可能的到来。吸取教训,能够及时反应和阻止病毒的快速传播。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