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外交政策失败是美国失去威信的重要原因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后的近代史中,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一个时期是采取孤立于世界事务之外的“门罗主义”政策。美国采取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有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所造成。众所周知,美国的国土,地处整个北美洲最富裕的中心地带,这个国家疆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地下资源无比丰富,东西两面又濒临辽阔浩瀚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面是背向北冰洋的与其同种同文的加拿大,南面是有狭窄通道与南美洲连接的弱小的墨西哥。美国毅然是一个高悬于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之外,远离战乱纷飞和饥饿慌乱的欧亚大陆、桃源仙境般的国家。它当然可以不问世界大事,享受极乐世界的生活。

可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经贸活动的扩展,隔离欧亚和非洲大陆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和北冰洋,已经无法成为美国阻挡外在世界影响的自然屏障。至此,整个国家族裔祖先根植于欧洲的美国,再也无法让自己孤立于世事之外。美国被迫参加和领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彻底崩溃的见证。而事实上,两次世界大战不但从此完全把美国卷入了世界事务,同时也使它从中获利丰厚,威信高涨;在大战中,美国不但其本土完全避免了战争烽火的蹂躏,更令它从此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美国从此与世事纠缠在一起。到它领导世界战胜了共产主义阵营以后,更与世事的利害关系和种种麻烦紧密地连在一起,再也无法独善其身。

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但要捍卫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还必须鼓励和促成独裁极权制度的民主化。它不但必须维持和应对西方国家盟友之间的盟邦关系,更必须应对独裁国家与民主国家之间的种种利害冲突,并且必须接受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上不同各国的挑战,防止和应对宗教极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敌对态度和破坏行动。美国既要维持与亲善的穆斯林国家的友好关系,又要对付中东地区穆斯林极端组织的反美和反西方的恐怖主义活动,当然还得处处预备和应对前共产主义阵营国家--俄国和中国在军事地位,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上的种种挑战。因此,美国必须有一整套复杂特殊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外交政策。它既要保持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又要维护西方国家能够联合在一起。美国作为一个世界领袖,二次大战以来其外交政策运用得错综复杂,成败互见。但是自奥巴马总统当政期间,外交政策越趋被动,越来越糟。门罗主义虽然已是历史陈迹,但是自我利益的外交政策仍然盛行。前美国总统里根任内的国务卿舒兹(George Shultz)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犹如打理花园菜圃,只能够与邻居的意向相连相通,不能够独断独行,才能维持睦邻相处。可是美国的奥巴马总统却处处显示出既柔软无能,而又损人不利己的外交政策。

在对待俄国和中国的政策上,在处理伊拉克恐怖主义危机和对待叙利亚的内战态度上,和最近发生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军事冲突问题上,奥巴马受到国内外的诸多批评和指责。至于美国与主要同盟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则更值得关注。美国不但得罪了诸多友邦,失去了他们的信任,大大影响了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和影响力。美国对欧洲最强大的同盟国德国,不但毫无尊重可言,而且还把它当作一个“外人”对待。美国中央情报局不但公然窃取窃听德国总理的私人通讯通话,中央情报局的特工还勾通德国的情报人员,卧底窃取德国的国家情报机密,最近东窗事发,被德国驱除出境。这种行动,以前只有在西方国家和共产国家之间发生,现在居然发生在美国与最亲近最友好的同盟国之间,宁非自由世界国家与美国关系的悲剧。至于美国与前后门的两个近邻加拿大和墨西哥,更是处于睦邻关系的最低点。加拿大计划向美国铺设的Keystone XL输油管计划,自从谈判开始以来已经6年,却毫无进展。奥巴马总统对此不但缺乏决断能力,而且办事拖泥带水,敷衍了事,毫无诚意;至于美加的温莎和底特立之间的双向大桥,美国也不愿分担关口方面的经费责任,加拿大只能够独自负担两国之间过往旅客的全部经管费用;加拿大出口美国的牛肉也因为美国“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的自我保护政策而增加了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贸易负担。至于墨西哥,也因为大批南美洲非法移民经过美墨边境涌入美国而致使两国关系的无比紧张。

在亚洲,美国不但在领土主权问题山毫无原则地偏袒日本而得罪了中国,即便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也荆芥满地。一方面,美国为了减轻它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军事负担,特别是意图利用日本作为围堵中国崛起的工具,盲目纵容日本实施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政策。鼓励日本废除集体自卫条约,纵容和鼓励日本霸占中国钓鱼岛,否认和无视竹岛属于韩国的历史事实,更鼓励了日本的侵略和贪婪行为。这不但令中韩两国同声敌恺地站在一起,也勾起了曾经在二战时期遭受过日本侵略军蹂躏的东南亚各国的担忧和愤慨。这不但是对美国威信的打击,也是对世界和平的破坏。

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失去威信,损人不利己的短视外交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