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普京下一步扩张行动将会在欧洲的哪个地区下手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俄国“新沙皇”普京所发动的对欧盟的新挑战,已经在乌克兰展开。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已被俄国占领而成为俄国的一部分,这是俄国并吞乌克兰侵略计划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在乌克兰东部俄裔地区,制造分裂主义暴乱和要求独立的内战。苏联明目张胆地直接把换上了乌克兰分裂分子叛军军装的俄军入侵,以混淆世界各国的视听,看成是俄裔民族要求加入俄国的“民族自决行动”。目前乌克兰东部的军事冲突虽然已经在美国和欧盟的斡旋之下暂时停火,但是谁都明白,这只是普京实现其下一步行动的欺诈步骤,所以停火协定不会持久。普京的停火谈判条件是,欧盟必须保证乌克兰“维持中立”,不加入欧盟和北约。其实是强迫乌克兰实施符合俄罗斯利益的国策,迫使乌克兰民族放弃融入西方世界繁荣发展大潮流的机遇,充当俄罗斯向欧洲扩张政策的角色和缓冲地带。尽管苏联共产帝国已经解体,但是普京仍然把由侵略和霸占所得的前苏俄共产帝国版图,看成是俄罗斯民族的天赋遗产,他决意要恢复这个霸权和实现这个帝国梦想。

曾经被里根总统称为“邪恶帝国”的苏联虽然幅员广大,横跨欧亚,但是其地理位置却有先天性的重大缺陷。第一是其大部分国土都地处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第二是,它极端缺乏出海口岸。苏联北临几乎全年冰封的北冰洋,东临非世界政治文化贸易重心酷冷蛮荒的北太平洋海域,南面是中国和欧洲大陆。只有波罗的海沿岸的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有出海口岸,另外就是乌克兰南端濒临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可以道经土耳其的两个狭窄海峡进入地中海;而进入地中海的俄国商船和军舰又必须借道由英国控制的西班牙直布罗渡海峡,才可以进入大西洋。因此,苏联这个大帝国,实际上是一个被封闭或被围困冷冻的“不毛之地”。而且,自从苏联共产帝国崩溃后,东欧七国全部脱离,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也相继独立,俄国除了北欧国境的摩尔曼斯克不冻港以外,俄国就恢复到沙俄时代几乎完全封闭的内陆国家。这也就是普京急于要向东欧扩张的根本原因。现在,普京已经从乌克兰夺取了克里米亚半岛,霸占了第一个间接出海口,接下来就一定会向波罗的海进军,迟早要对已经脱离苏联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个小国下手。现在果然不出所料,爱沙尼亚边境最近风云骤起,形势紧张。普京在这个地区也开始耀武扬威地显示他的实力。

每年的224是爱沙尼亚脱离苏联的独立庆典之日,当天照样有该国军民的庆典活动,有13,000名士兵和军人的庆祝游行,也有包括英美等欧盟成员国的驻军参与庆典。这本来是一个国家的国庆庆典。可是普京却于当天,派遣2000名空降部队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两国边境,在与俄国交界的Nava地区,虎视眈眈地向爱沙尼亚军民示威。普京选择这个地区惹事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个地区的爱沙尼亚人口中,有接近90%是俄裔。它像乌克兰东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和东部的俄乌边境一样,这是一个挑起民族独立运动的最理想地域。普京在该地区空降伞兵的用意正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唯一不同是,波罗的海的这三个小国,虽然领土狭小,也谈不上什么军事实力,但它们都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一旦受侵,就等于整个欧盟和北约受侵。因此普京在目前还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普京的沙皇梦想绝对不会停止,而寻找波罗的海出海口,则是实现其沙皇帝国梦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一定会耐心地等待机会。而且,当普京面对美国和欧盟主要成员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举棋不定的软弱态度时,一定不会放弃以武力实现其沙俄帝国的梦想。将来,他一定会冒险挺进,在波罗的海沿岸如法炮制,采取军事行动。而目前的乌克兰局势,正是他测验美国和欧盟阻止普京帝国梦想的“试金石”。不幸的是,欧盟与美国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的不一致步调,已经令普京尝到了甜头。

苏俄帝国的向外军事扩张手段一定是循着“进两步,退一步”规矩,为了夺取乌克兰东部地区的行动成为事实,它可能会在欧洲的另一个地域放火,然后在欧盟应对爱沙尼亚危机之中,令攫取乌克兰东部地区的计划成为事实。因此,普京下一个放火地点,看起来一定会是波罗的海沿岸的三个小国。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