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能击败纳粹和共产主义也必然能击溃恐怖主义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无论是从军事实力,所占有的地域疆界和人口总数等等因素而言,穆斯林恐怖主义与纳粹主义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相比,或与共产主义的苏联和毛治之下的共产中国相比,其势力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为什么这群文化落后,野蛮残暴,大部分都居住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的伊拉克和部分叙利亚的ISIS穆斯林恐怖分子组织,其整体的武装力量总共不超过三到四万人的,却能够对西方国家造成如此巨大的政治上的威胁,心理上的震撼和国民安全感的巨大威胁呢?为什么它敢于向世界最强大的超级强国美国,欧洲的英法两大强国以至于俄国进行全面挑战?而欧盟,美国和俄国却对这个可以说是近乎原始部落那样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似乎束手无策?其原因究竟何在。
 
首先,伊斯兰国恐怖主义组织对西方国家所发动的战争,不是传统性的侵占国家领土的军事攻击。它既不是威胁广大民众生命安全和生活安定的炮击和轰炸,也不是两军征战、相持之际所导致的大规模军民伤亡、建筑设施和工农业生产的破坏,即使像911恐怖袭击所导致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和发生在巴黎和其它地方的恐怖袭击所造成的死伤和破坏,也无法与常规战争所导致的灾难相比。这个恐怖组织是以发动无数小规模的, 屠杀少数无辜民众的血腥恐怖行动,以导致民众最大程度的恐惧来达到目的。而这种恐怖袭击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却无法预料,因此导致整个国家和亿万民众的恐惧,它令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处于无时无刻和防不胜防的恐怖威胁,以及忐忑不安的惶恐状态和气氛之中。有人估计,以美国为例,每年因车祸,滥用枪械武器死亡和遭谋杀的人数就以万计,它与偶然发生在美国无辜百姓遭到恐怖袭击而死亡的人数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它所造成的心理威胁和恐惧,却远远超过实际的伤害和破坏。
 
其次,ISIS 恐怖主义袭击虽然只是偶然发生,但是它对社会和民众所造成的心理威胁却有一种日以继夜, 到处都是,无时不在的危险感和恐惧感。因此导致广大民众人心惶惶和社会动荡。这也正是恐怖组织所要达到的最大目的。而为了解除这种威胁,曾经击溃过上千万纳粹德军和日军的西方国家和俄国,绝对有力量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把这30000名左右的恐怖分子全部彻底消灭干净,把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恐怖分子组织加以摧毁,甚至于把恐怖主义基地全部铲平。可是即使如此, ISIS分子的癌细胞,却仍然潜伏和暗藏在西方国家内部。更莫论它还可以深埋在世界十几亿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之中,令这个恐怖主义思想和“圣战分子”的恐怖杀戮和恐怖袭击威胁继续长期潜伏存在。因此我们仍然无法彻底消除ISIS恐怖主义威胁。所以,在决定对中东恐怖分子组织发动全面攻击之前,我们必须要自问,我们对伊斯兰国的反恐战争,到底要达到一个怎么样的目的?
 
一个连普通民众都应该明白和自问的问题是,国家和军事联盟在参与和加入任何战争之前,都必须首先明白,我们参战的目的到底何在?要达到哪一种形式的胜利结局?战胜ISIS 恐怖分子的最终形式是什么?是彻底消灭30000名恐怖分子武装力量?然后协助当地民众建立一个适合当地政治文化特色的新政治组织或政府机构?还是集中精神,光是去除ISIS的首脑人物或恐怖主义头子,仅仅把这个组织限制在一个狭窄的中东地区?还是培育和武装阿拉伯半岛像沙地阿拉伯,科威特那样的伊斯兰国家,让它们担当起压抑打击和控制ISIS 恐怖主义扩散能力的主要任务?当然,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 欧美各国和俄国反恐联军以重兵联合布防,把中东恐怖分子围困起来,把它的势力限制在伊拉克阿富汗或阿拉伯半岛之内,至于正在世界范围各地偶然发生的,由被激化了的当地“圣战分子”或 恐怖暴徒发动的袭击, 则以各个击破的手段分别对付。如上所述,虽然像发生在巴黎那样的恐怖行径固然令人震惊和有不少的无辜民众牺牲,但这是一场战争,它必然要付出鲜血和死亡的代价,在战线后方发生的恐怖袭击所导致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固然悲哀,但是它与在前线的争战中所导致的伤亡和兵员将士的流血牺牲相比,还是相对轻微得多。而且,只要联军能够把包围区收紧,并对被围困的恐怖分子日以继夜地的轰炸和有限度的杀伤和攻击,以消耗其实力,西方国家大后方的恐怖袭击行动的发生频率也必然会相继减少下去,并最终解决消失。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被以色列团团包围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对以色列的围攻和袭击,从频繁到稀疏,从严峻到松散的过程,就可以了解这个道理。
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不管西方国家和俄国正在考虑的对付ISIS 恐怖主义的战略和政策如何,它们只有迅速采取一致行动,就一定能够战胜或遏制这个历史上少见的野蛮落后和无比残忍的反人类文明的恐怖主义组织。所不幸的是,直到目前为止,这个反恐联盟,还在各自思考本身的利益而犹豫不决。
 
人类能够战胜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就必然也能够战胜ISIS恐怖主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