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无论是否增加体重,加拿大家庭今后都打算勒紧裤腰带

After lockdowns, Canadian households are planning to tighten their belts — if it still fits after all that takeout
来源: 大中报 紫馨



(大中报/096.ca讯)据加拿大国家邮报Stuart Thomson报道,上周公布的民调和研究报告显示,从封锁措施走向经济重启的加拿大人很节俭,很谨慎,体重也有增长。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疫情期间 四分之一公务员带薪休假损失超过6.23亿
疫情仍在 加国五省又爆发沙门氏菌 多伦多湖滩大肠杆菌超标
疫情期间,安省6000多名租客欠付租金而面临被逐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加拿大统计局上周三公布的一项新调查显示加拿大人在封锁措施的三个月里,一改往日大手大脚的习惯,开始学会存钱,并且他们还打算继续以勒紧裤腰带的方式生活。

不仅仅是家庭预算和对经济衰退的恐惧会拉低家庭开支,而且由于COVID-19疫情没有消退的迹象,人们对健康的担忧也在增加。调查显示超过50%的加拿大人表示他们不会像疫情流行前那样在餐馆吃饭,37%的加拿大人表示他们在娱乐方面的支出会减少,32%的加拿大人表示他们在服装方面的支出会减少。



要解除对健康的恐惧和对预算的恐惧是很困难的,但加拿大统计局指出,开支计划中减少比例最大的是减少可自由支配的开支,这也是人们担心经济衰退时往往会做的事情。

民意调查机构Angus Reid 7月24日上周四公布的另一项民调发现,加拿大人对家庭财务状况的信心比4月份更强一些,但他们对大额采购仍然感到紧张。民调显示只有5%的加拿大人表示现在是进行大额采购的非常好时机。

在4月份有73%的人表示他们的财务状况良好或很好,而本月有80%的人表示同样的情况。约有三分之一的加拿大人表示他们曾因疫情而失业或被裁员,过去三个月的情况相对稳定。

民调还发现,42%的加拿大人表示他们已经大大减少了购物和礼物等非必需品的购买。超过四分之三的被裁员或减少工作时间的人表示,他们已经大规模减少了非必需品的购买。

而加拿大银行的早期指标显示,加拿大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省钱。今年第一季度,储蓄率从2019年底的3.6%上升到6.1%。4月份,加拿大银行账户的储蓄活动也有上升的迹象。

加拿大央行副行长Lawrence Schembri在6月的一次演讲中表示由于没有餐馆或电影院可去,资金在家庭银行账户中迅速积累。鉴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较高,许多加拿大人会选择增加储蓄作为预防措施。他认为如果随着经济的重新开放和病毒的得到控制,人们信心得到改善,这些预防性储蓄可能会转化为更多的消费。



作者认为加拿大经济的最大问题是: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人们将如何行事。他们是否会继续把钱储蓄起来,为疫情后可能出现的衰退做准备?还是他们会释放出暴风般的澎湃需求,报复性消费并为整个经济注入活力?

Schembri表示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压抑。

美国的另一项调查则深入研究了人们是如何花费政府福利的。简而言之,人们买了很多食物。

自加拿大人3月进入限制措施以来,关于体重大增的传闻比比皆是,而美国的研究追踪了家庭刺激支票的支出,发现食品购买是少数几个增加的类别之一。储蓄增加的原因可能也是如此: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人们无处消费。

与以往经济衰退期间开出的经济刺激支票相比,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上周一公布的研究发现:“食品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可能受居家隔离的影响和供应中断的恐慌心理” 。

加拿大银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加拿大人预计他们通过各种应对停摆的措施从政府那里得到的现金,大约有70%会被花掉,不过该调查并没有深挖细节。

美国向所有家庭发放一次性刺激支票,而加拿大的应对措施则是向因COVID-19而失去收入的人发送CERB款项。美国的研究发现,银行账户上少于$3,000(美)元的人增加了消费,而手头现金较多的人消费习惯没有变化。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