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为什么中央银行总有一天会废除纸币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人们经常用旅行袋手提包乃至大皮箱装满了一叠叠的人民币到银行存款提款或到车行百货公司和商铺购买汽车家具和其他贵重商品和货物这对于来自像加拿大那样西方国家的人们而言实在有些匪夷所思像笔者那样的人每见到此情此景之时心底里不禁嘀咕这样的银钱交易既不方便又具危险性这些银行客户和商家顾客为什么不用一张支票汇款单或干脆通过银行电子转账的方式进行交易当然坚持以这种形式的现款交易和商业活动的中国银行客户和商铺顾客一定有众多理由在这里不加以推测和解释

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活动的发展需求以及电子通讯的方便和可靠世界经贸和商品市场对纸币的需求已经越来越不重要在加拿大这样的西方社会,其各种的商业活动乃至民间的日常消费越来越多地通过各式各样的信用卡或电子付帐等方式完成交易我们在买卖房屋地产或更加巨额的经贸交易时根本不用提着皮箱装着现款进行交割一切通过电子工具或银行转账等非现款交易的方式完成任务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使用的现款的机会越来越少事实上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以及很多经济学家正在考虑废除经济体系中使用的绝大部分纸币的方案

经济学家废除纸币制度的考量不在于电子转账方式的方便性和安全性而是考虑废除纸币的更为重大的原因那就是如果我们的社会一旦在商业活动和经贸交易中只能够通过电子转帐的方式达成任务那么各国中央银行的财库收入将会大幅增加很多犯罪活动将会因此灭绝一个最好的例子是黑社会的众多犯罪活动将会变成不可能以私藏大笔现款来掩盖贪赃枉法的途径将完全断绝

今年九月美国司法部门抓获了墨西哥的一个大毒贩时发现毒贩窝点存放了大约2亿美金现款这些款项肯定是用以未来的毒品交易和其他犯罪活动另外我在一篇论述中国贪官污吏的文章里提到中国能源部的一位贪赃高官司法部门在其家中发现了堆积如山的一亿人民币赃款如果美国和中国的财经系统废除了现款交易这两个案件中罪犯的全部赃款都将变成一大堆废纸或它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据统计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体系中大约有7%-8%的流动款项是经过偷税漏税和各种不法渠道消失如果废除了纸币政府的年收入将起码会增加这个数目当然经济学家计划废除纸币的最终目的远远大于防止社会犯罪这等情况从理论上讲废除纸币的最大益处在于它可以永远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永远防止经济衰退的发生这个工具一旦启用将使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对利率的控制而完全避免经济不景时代的出现

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用利率制度来控制通货膨胀胀和刺激经济当经济发展不景时期银行就逐步和大幅降低利率来降低了人们的储蓄意愿鼓励人们以借贷方式来经商和消费这就起到了刺激经济复苏的积极作用不过虽然当利率降低到接近1%或以下时把钱放在银行里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它将鼓励人们把钱从银行里提出来消费享受鼓励以借贷方式发展商业机会起到进一步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可是经济政策策划者的恢复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果也达到了最高点因为尽管利率低于1%但是仍然有理可图仍然有人宁愿把钱安放在银行里保值现在有经济学家建议如果社会经济面临特别严重的衰退现象时银行可以实施“负利率”政策即在银行里的存款不但没有利息存户还得反到过来向银行支付存款的“保管费”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会被迫从银行里全部把钱提出来大量消费享受生活并以此来避免币值的不断缩水可以想象的是社会上的经贸活动就会因此马上欣欣向荣商场上的货物和商品交易会一片火红消费品供应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连带出现的是工矿企业必须加快生产扩大营业增加雇员失业率将会直线下降民众收入相应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就会出现无比繁荣的景象经济衰退现象会一扫而空另一方面当经济发展过火物价不断上升通胀率急剧上升之时中央银行就可以提高利率的方式来遏制消费控制通胀把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恢复到平衡发展的水准这样我们的社会经济将能够永远保持在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

在目前阶段上面所提到的经济政策可能还只是经济学家的一种构想可是有太多的人认为我们的社会总有一天会实施和采纳上述的经济模式我们将不再使用纸币人类社会将永远告别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时代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