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安省新女性:家庭主妇或职场精英都应当自主选择

I’m a mother, but COVID made me realize I have to prioritize my career
来源: 大中报 梁楚怡
 
 
(大中报/096.ca讯) 加拿大环球邮报日前发表了一篇特约撰稿人Brianna Bell的文章。她曾在家近10年时间抚养了三个孩子,在安省政府宣布2020年3月关闭学校的时候,她终于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安省圭尔夫市的一名作家。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在疫情封锁的早期,Bell和丈夫相互支持,因为他们都在家里工作,周围是孩子们争吵的混乱和电视的轰鸣。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必须要付出。她丈夫赚的钱是她兼职自由职业收入的两倍,为了共同的家庭,她牺牲自己的工作也在情理之中。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的一份报告显示,去年2月至10月期间,有2万名加拿大女性离开了工作场所,与加入工作队伍的6.8万多名男性形成鲜明对比。LeanIn.Org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关注了疫情对家庭主妇,尤其是有色人种家庭主妇的影响加剧。根据他们的报告显示,每4名妇女中就有1名妇女和每3名母亲中就有1名母亲因考虑疫情因素,而减少工作时间或完全离职。
 
毫无疑问,世界级的疫情需要个人牺牲。然而,在工作场所和家庭中发生的不平衡现象意味着,个人牺牲对男性和女性,特别是对父母来说是不同的。统计数字提供了大家知道已久的真相:离职的愧疚感和负担往往落在母亲的肩上。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到了2020年9月,许多家庭都渴望恢复正常的生活。随着Bell 最大的两个孩子回到公立学校,最小的孩子也进入了全日制学前班,她急切地想回到原来的自由职业工作中去;但随着媒体预算的削减,她的收入几乎不足以支撑自由职业的生活和全职育儿的压力。恰在此时,第二波疫情浪潮袭来,她知道孩子们最终又会回家上网课。她还没有准备好再为了家庭而放弃工作。相反,她开始了寻找全职工作的努力,虽然有时看起来毫无结果。
 
Bell 已经厌倦了做家庭中随叫随到的父母。她不想再做整日照顾孩子的父母,也不想再做那种收入较少,在危机时期不得不在家呆上6个月的父母。在家与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里,Bell 加深了她与三个女儿的关系,让她们在疫情最艰难的几个月里茁壮成长。但现在是她优先考虑事业的时候了。
 
12月份,她终于在一家快速发展的公司找到了一份非常适合她的工作。她目前可以在家工作,发挥她的沟通能力,赚取足够的收入。签完入职合同后不久,安省省长福特宣布,学生们的寒假将延长。她那时几近奔溃,自己要开始全职工作的同时,家里还有三个孩子。
 
Bell 上班的头几个星期和她计划的完全不一样。当她在Zoom会议中向新同事介绍自己时,她的孩子们在她的肩膀上偷看。她经常因加餐时间或辅导功课而被打断,她特别感激一个非常灵活和理解她处境的公司,才能适应在家带孩子工作的挑战。她的丈夫加强了对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度过了那些困难的星期。她的丈夫平衡他自己的全职工作时,也与学校联系并讨论孩子返校情况。这个家庭曾短暂地讨论过丈夫临时请假的问题,不过他们从未考虑过牺牲Bell的工作。
 
她很荣幸能够做出重返专业工作的选择。有很多加拿大人失去了生活来源,他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照顾家庭成员,或者根本无法做出是否工作的自由选择。她会重视她所获得的机会,她对从事有偿劳动的自由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激之情,她希望自己永远不会忘记。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Bell知道对她的三个女儿来说,如何适应这个全新的母亲也是一个挑战。她曾经是一个为孩子们放下一切的母亲,而现在她为家庭选择了不同的生活,试图平衡全职父母和专业人士的生活。她希望孩子们有一天能明白,无论母亲是在家陪伴孩子还是在公司里努力工作,她都应该拥有选择的自由。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