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德国和加拿大成为高质移民的首选

来源: 大中报 王飞
 
 
(大中报/096.ca综合讯):根据德国之声的报道,对拥有学士学位并至少6万欧元年薪的群体,德国和加拿大是首选的移民地点。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为了缓解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是否应该实施一个更为开放,更为不同的移民政策,这在德国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话题。而今,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得出了一个出人预料的结果:德国已成为各国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个移民首选之地。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国家受到高级人才的青睐?


 
根据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调查,加拿大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最高,接下来是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而对拥有学士学位并至少6万欧元年薪的群体,德国和加拿大则是首选的移民地点。经济学家哈诺斯(Johann Harnoss)指出:“原则上,德国已经比许多人想像的要开放得多。”他也参与了本次调研工作。他还补充道,特别面对高级人才,德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有着宽松的移民政策,调查人员对移民人数最多的十个国家,还有日本和印度的工作签证授予情况进行了分析,比如是否在某种签证设置上限或在申请时就要求有工作合同。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德国缺少技术人员的说法呢?比勒费尔德大学研究员胡恩(Christina Hoon)表示,有些公司很容易帮办下签证:“相比之下,德国公司要想为级别较低的学者申请签证,则要困难得多。”
 
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未来,劳务移民变得越来越重要。去年大约有4万人从非欧盟国家来到德国。经济学家哈诺斯认为这个数字还不够。
 
胡恩补充道,德国公司往往不善于处理文化多元的问题,即便他们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她说:“我认为在德国,有时对来自穆斯林国家的人仍持有保留态度。”
 
今年夏天,百度发布了一份《2021年中国移民行业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加拿大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了中国大陆居民海外移民的首选国家。


 
报告中提到,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也影响了国际人口迁移,在疫情之下,不少人海外留学、工作、定居的计划被打乱,但让一些移民需求的人考虑地更加理性、更加多元化。
 
此前,美国一直以其巨大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数,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移民目的地,而加拿大人口数量仅为美国的九分之一,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大部分地区不适宜居住,所以长期以来,加拿大算不上是中国移民的首选目的地。
 
但由于美国移民政策趋于保守,移民难度加大,再加上美国防控疫情表现不佳,导致很多有移民需求的人对美国失望。
 
再加上中美贸易、经济的影响,美国在2021年的排名中被加拿大超越,已经不再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首选移民地。
 
2021年最受中国移民申请人欢迎的国家前三名分别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
 
这是历史上加拿大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移民的首选目的地。
 
在疫情期间,尽管由于封锁限制,出国的人数变少,但人们对移民的热度不减,根据百度搜索数据显示,在中国,平均每分钟有2人搜索移民相关信息,移民行业日均检索量高达18万次。
 
而加拿大在2020年的移民搜索量达到峰值,环比上涨了63.4%。
 
在美国收紧移民的同时,加拿大宣布了3年移民123万的计划,加拿大移民部更是大幅放宽移民门槛,新增多项快速移民通道,对移民敞开国门,这也使得加拿大受移民欢迎程度不断提升,很多原计划移民美国的家庭将同为北美国家的加拿大作为替代。
 
中国移民者的主要需求包括:财富增值、医疗福利、财富保值、子女教育、以及养老退休。
 
尽管关注度上升,但移民加拿大的中国申请人不会同比例增加,在大幅增加语言能力权重后,来自中国的申请人处于竞争劣势,加拿大移民配额中最高比例为印度裔,第二名为菲律宾裔。

 
此外,数据显示,有75%的中国移民在抵达加拿大后会尽快买房置业,加拿大每增加2名新移民就需要增加一套住房。
 
所以在房屋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新移民就足够将加拿大房价再推高一个台阶。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