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遵守法律的行为能对经济产生什么后果?”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egal behaviour’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日前发表了一篇Kaushik Basu的评论。他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

评论说,人们遵守交通的方式可以传递出很多关于各自文化的信息。美国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在纽约曼哈顿中城准备过马路,虽然人行道是红灯,但她小心翼翼地左右张望,当她看到没有汽车飞速接近路口时,拄拐迈步颤颤巍巍地穿过马路。

这种事在日本是不可想象的。常年在印度和美国生活过的人一定会对日本人守规矩感到惊讶:在东京的一个午夜时分,一名男子独自站在人行横道上。即使眼前没有汽车,他也耐心地等待绿灯亮起。

虽然这些规矩上的差异看似微不足道,但社会对法律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纽约老奶奶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符合法律精神,而东京男子则遵守法律条文。

强调法律精神的制度赋予个人自由裁量权,可能导致误用或滥用。当个人可以自行决定如何过马路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扰乱交通。这种情况在纽约街头显而易见,而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则更为严重。虽然加尔各答逐渐采用西方模式,但在数十年前,加尔各答却是行人的天堂,过马路只需要等齐一堆人,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鱼贯而过。

了解两种制度的优缺点至关重要。日本从一个低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其守法文化。遵守法律条文能促进更好的组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整体发展。举个管弦乐队的例子:如果没有乐队指挥的引导,舞台上的音乐家们可能还会正常演奏音乐,但绝对达不到大型歌剧院的水准。

日常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在2002年学者魏布尔(Jörgen Weibull)的一篇论文中,他认为守规矩并不是一种遗传特性,而是一种通过协调培养出来的行为。当每个人都遵守固定的规矩时,遵守规矩就变得很有价值。这不禁让人想起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不平等论》中描述的猎鹿游戏:两个猎人合作可以杀死一头雄鹿,但如果猎人单独行动,只能杀死一只野兔。当代日本以其严谨的守时文化而闻名。但人们忽略了,就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人还以怠慢时间而闻名。日本的崛起恰逢从拖拉到守时的规矩转变。

社会学家强调了社会和制度嵌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简而言之,除了贸易、财政和货币政策外,日本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显著崛起还得益于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使日本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尽管如此,纽约模式也有其可取之处,即给予个人裁量权。毕竟,行人红绿灯的设计是为了促进交通顺畅,偶尔也允许行人过马路。当道路空旷时,无视红灯并不违背法律的初衷。它有利于经济学家所说的帕累托(Pareto)改进,即在不损害其他人幸福感的情况下,让一些人过得更好。

虽然制定适应每个人独特情况和偏好的法律并不可行,但让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个人的理解,可以鼓励创造性并提高效率。这种做法使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吸引人才的基石。

可以肯定的是,试图实现从遵守法律条文到实现法律精神的过渡可能会遇到阻碍,就像在酣畅淋漓的管弦乐队演出中冒出一些杂音。经济学家和法律学者可以在促进这种转变、降低潜在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不能通过精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来实现,这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又回到了遵守法律条文的老调重弹。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凯恩斯主义(John Maynard Keynes)所强调的思想开放领域。我们需要意识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模式,以及从遵循法律条文到遵循法律精神所带来的惊人优势。

正如英国指挥家哈兹伍德(Charles Hazlewood)所指出的,要想演奏出好的音乐,就需要在场的每个音乐家完全听从指挥的引导。然而,伟大的音乐依赖于"信任"和"乐团成员间的个人自由"。他们需要个人判断和创作的空间。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