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川普的贸易战会让北美的劳动力都赚不到钱,并且生产效率低下”

‘A Trump trade war would make everyone poor – and lower job productivity at offices, factories and shops’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发表了一篇 Preet Banerjee 的评论文章。他是财富管理行业的顾问,专注于金融学研究的商业应用。评论说,美国总统川普不计后果的贸易战威胁将推高消费价格,瘫痪供应链,使整个行业陷入困境。然而,还有一个隐藏的后果:贸易战会削弱北美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当人们在工作中为账单或潜在的裁员而焦虑不安时,他们就无法在工作中全力以赴。不确定性带来的人力浪费很少出现在经济模型中,但它却在真实的办公室、工厂和商店中上演。

最近的一份研究对短期财务压力侵蚀生产效率提出了明确的警告:当家庭经常要应付逾期账单或不可预测的费用时,人们的思维就会飘忽不定,错误就会悄然而至。

由哈佛大学经济系编辑出版的《经济学季刊》最近有一篇文章显示,减轻劳动力对金钱的担忧,可以显著减轻压力,提高生产效率。为劳动力提供财务喘息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工作中,而不是花时间对银行存款锱铢必较。

该文章的作者指出,一旦解除了劳动力对金钱的担忧,生产效率就会增加约 7%。错误也减少了,从而降低了雇主的成本。这就如同精神压力得到释放。劳动力不用再量入为出的支付账单,他们可以更有效地捕捉工作中的小错误或解决日常瓶颈问题。

在加美贸易战的环境中,出现的现象恰恰相反:劳动力压力增大,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出现更多失误。加拿大已经感受到了压力。联邦政府已对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提高了从食品杂货到电子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的价格。

与此同时,加拿大的出口放缓迫在眉睫,威胁到许多劳动力的排班和工资。结果就是两头落空(one-two punch): 即生活负担不断攀升,各主要行业的工作时间亦朝不保夕。债务负担、房贷月供和日常账单在下个月工作时间不保甚至工作职位不保的情况下更加难以负担。

这些都没有涉及更大的困境:如果川普继续挥舞“关税大棒”,其后果将延伸到加美边境两侧。一些美国人已经指出了他的 “MAGA ”(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中的讽刺意味:如果关税上涨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MAGA ”可能会被理解为 “让美国再次增长”(Grow),这表明破坏性的贸易政策正在损害美国国内的经济增长。

至于加拿大,我们严重依赖南方邻国。如果美国的消费需求萎缩,我们的出口就会受到进一步打击,从而给加拿大经济带来更多冲击。

关税战打得越久,损害就越严重。在宏观层面,企业面临收入缩水和供应链中断。在微观层面上,已经捉襟见肘的劳动力面临着更多的账单和不确定的薪资。

这种双重打击导致焦虑的暗流渗入北美职场。工厂里、仓库里或商店里的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对下一张账单或信用卡账单的恐惧。

归根结底,如果美国政府拒绝在关税问题上让步,那么对北美大陆的负面影响将不断累积。我们有可能浪费成千上万工人的生产效率和才智,因为他们心事重重,无法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与此同时,北美各行各业在关税威胁面前步履蹒跚,对规划或招聘决策缩手缩脚。

这些并非抽象的成本。这些是注意力分散的时间,是螺旋式上升的债务,是因担心更大的削减即将到来而不得不减少开支的家庭。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些紧张局势提醒我们,贸易争端从来不会停留在政治领域,而是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食品杂货店过道、工厂车间和餐桌谈话,不断侵蚀着我们的平静心态。川普的关税行动越激烈,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就越有可能被伤害,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情感上。

这种代价体现在生活负担上升和夜不能寐,体现在生产效率放缓和内心焦虑不安。这就是贸易战的背面:贸易战不仅出现头条新闻中,而且出现在普通劳动力的心中。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