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大健康食品产业的机遇

来源: 王金狮


新世纪以来,中国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层出不穷: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爆炸西瓜、孔雀绿鱼虾、毒豆芽、毒生姜、毒韭菜、瘦肉精、假牛肉、漂白大米、避孕药黄鳝、毒豇豆……简直不胜枚举!

素来崇尚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国民饮食是否安全、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反映社会经济状况满意度的镜子。

从国民的饮食安全状况也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潜在实力、未来竞争力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食品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还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体现的载体之一。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居民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加之中国经济上整体已经进入工业发展中后期,产业结构正面临转型。可持续发展成为转型的主导思路,而大健康食品产业中的绿色农作物生产、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链条都是可持续发展思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大健康食品产业成为了「全民刚需」产业,更有望成为了「后房地产时代」的支柱产业。为此,政府和企业家应超前规划,让「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合力推进,重塑健康美食大国的经济地位和国民健康理想。

大健康产业应包含农业类食品业

按照美国保罗.皮尔泽《财产第五波》的定义:「健康产业,是指事前对健康人们(没有疾病缠身)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於未然。」

廿一世纪人们最需要的是健康。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健康产业已经在成为一个持续走强的优势产业,是黄金产业、希望产业和朝阳产业,将是廿一世纪经济的核心产业,会在廿一世纪获得极大发展。

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谘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对于消费者而言多是被动消费,偏重於治疗;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则是主动消费,偏重於预防;保健品产业介於二者之间(转自百度百科)。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分类还不是很全面。第二类的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应该改为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绿色有机产品产销为主体的食品产业,也可以称之为「大健康食品产业」。

大健康食品产业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指「大食品产业」,它包括了从农业(粮食、蔬菜、水果、畜牧和渔业)、初加工食品工业和餐饮业、深加工食品工业。二是指「大健康」指标,即从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到绿色加工业,全环节、全产业链的无污染、无有害添加及健康营养指标适宜与提升。
食品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参与者越来越多,分工使每一个参与者更专注、也更专业,但合作者之间如有一方缺少诚信,就有爆发「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系统性风险,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福喜能让几个国际大牌速食品牌集体中枪。

在市场竞争的经济环境下,宣导食品安全健康生产、遵守职业道德的安全食品企业必将会在整个大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屹立不倒。

大健康食品产业大有可为

1983年成立的美国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是全世界著名的战略谘询公司,其创始人之一迈克尔·波特教授(Professor Michael Porter)被尊为「竞争战略之父」、「战略管理大师」,专注於将竞争战略理论应用於实践,以提高客户企业的竞争力。根据该集团的意向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时,人们的消费模式将转为讲求生活品质,这能大大加速大健康产业的认受度。当人均GDP进一步提升时,大健康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以安全食品和健康管理为代表的健康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人均GDP在1963年突破了3000美元,在1970年达到5000美元。在这期间大健康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63年成立的健康管理公司Weightwatcher(慧俪轻体公司)是大健康理念的先行者之一,发展至今已经是在全球拥有近3万名员工,年收入达18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在70年代,美国的养老地产也迅速崛起,每年平均增幅超过10%;有逾600家新兴健康食品公司也在这个时期成立,推动健康食品行业在短短30年间规模提高了1000倍。

在亚洲,日本的人均GDP在1974年突破3000美元,在1976年突破5000美元。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的大健康行业高速发展。在此期间日本分布了「健康管理法规」,规范了健康调查、体检、评估及健康教育等各项商业活动。同时日本也成为了最发达的保健品和保健食品市场,其销售额从70年代的1亿美元增长至2000年的100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是第一农业大国。我国人均GDP在2008年突破了3000美元,同时在2010年我国有九个较大城市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其中北京和上海超过了10000美元。这为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转向大健康产业,建立起从农业的生产源头开始,到成品的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比如原本专注於粮油进出口贸易的中粮集团,逐步建立了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了健康和安全的食品。

可以说,大健康食品产业大有可为。

战略机遇的六个窗口

时代为大健康食品产业的发展造就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中国食品产业的品牌重建迎来了六大战略视窗机遇期。

首先是从「治病」转向「防病」的窗口。病从口入,发展大健康的食品产业是「防病」的重要一环!

第二是「药食同源」文化复兴的视窗。中国的中医文化有几千年历史,重视标本兼治。而食疗之法,正是治本之法。当医药学足够完善时,医疗处方所开出的将是膳食品、营养品及香果和蔬菜,还有各种不同温度的水等等。这与大健康食品产业本质一致,与其说绿色养生食品是一场革命,倒不如说是一场返璞归真的复兴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也孕育着无数的商机!

第三是绿色农业的视窗。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是中国富人选择移民海外数一数二的原因。大健康食品产业正要求从产品的第一道工序开始就确保健康、天然、绿色!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的房地产大亨、互联网大亨、钢铁大亨纷纷从城市转战到农村,开始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的种植、养殖「圈地运动」。这些大亨因其强大的资本优势、政策优势及管理优势,必然促进企业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对土地、水源、空气进行整体性治理和保护。开发农业金矿,既是经济利益,也是环境利益,经济中有公益,公益中有经济!

第四是良种引进及食品科技的视窗。食物新品种推广与耕作方式改革本身是人类文明变迁的有机要素,大健康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将绿色、天然健康的产品带给消费者,更需要进行食品创新,藜麦革命即将到来。5000年前产於南美洲的藜麦被国际营养学家们称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超级谷物」、「未来食品」,还被素食爱好者奉为「素食之王」备受爱戴,是未来最具潜力的碱性农作物。2013年定之为「联合国藜麦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研究认为藜麦是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全营养食品」,列为全球10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已将藜麦引种列为国家专案,中国有远见的企业家在吉林、河北、山西大面积种植,藜麦系列健康产品将很快进入市场。
第五是绿色餐饮业视窗。大健康食品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便是餐饮,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内外窜红,堪称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美食广告再次唤醒了国人及老外对中华传统美食的千年向往。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餐饮业创收超过2万亿,有一定规模餐饮企业总数达到500万家。2012年时,有统计的中国餐饮企业所解决的就业人数就已经超过了1400万。发展大健康食品产业,宣导绿色餐饮业水到渠成!

第六是国际美食形象的视窗。2011年5月,在韩国闭幕的第廿八届「首尔国际食品产业大展」上,中国大陆展区门庭冷落。另据报道,中国的毒奶粉等食安事件被曝光后,有的国家多种婴儿食品印有「不含中国原料」。 过去人们常说「吃在中国,穿在法国,玩在美国,住在英国。」中国食品被冷落、被提防,大力发展大健康食品产业是中国重塑国际美食形象的重要视窗。

呼唤启动「大健康食品产业」政策

超前起步的「大健康食品产业」将见证「中国梦」的魅力,还有中国对世界食品市场供应及人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
「大健康食品产业」以增加中国人生活品质和生命体魄为目标,先解决从田间到餐桌的舌尖安全问题,再延伸到解决生命长寿问题,因此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冠千秋的民心工程、良心工程。

如同「土地承包」与「免除农业税加直补」是我国战胜饥荒和繁荣农村的定海神针一样,「大健康食品产业」需要打破禁区,以强有力的产业政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从而调动政府、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实现「大健康食品产业」 融投资体制创新、生产主体创新、管理监督体制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整合龙头企业与农户资源,实现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均衡获利与协同发展。建立中国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和健康食品产品品牌通道,让国民享受放心愉悦的美食消费。

农业是未来30年最大金矿。放眼全球,面对世界人口日益增长、耕地日渐减少、高通货膨胀,国际投资大师兼「商品大王」吉姆·罗杰斯预言「农田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佳投资」,未来 「驾驶兰博基尼跑车的会是农夫!」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