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和姜堰》节选 (205)
—— 缪荣株:李文瑞
来源: 缪荣株
编者按:在当今的中国,写一部政治名人,尤其是写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先生和其家族的历史是需要勇气、毅力和责任感的。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姜堰区作协副主席,《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名人》主编缪荣株的作品《胡锦涛和姜堰》,将与世人分享胡锦涛先生和胡氏家族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大中报将陆续刊登此书的一些章节。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四)
家住如皋文峰公寓李淑和(2010年90岁)老师回忆道:“少年时我和李文瑞同学,一起学习、生活很快乐。那时,李文瑞和我唱的是女师第三首校歌,她平日最喜欢唱《快乐呀》儿歌。”邵老师说:“我和李文瑞同班了两年后分班。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初期,李文瑞和同学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她还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歌咏队活动。她是一位优秀的进步青年。她也和韩紫石老先生的孙女韩忠英、韩怀英同学。那时,各校的音乐老师教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歌曲。每当学生们放学回家时,街头巷尾都能听到这些歌声。”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也就是1937年8月17日上午9时半,先有4架日机轰炸南通的大生八厂棉纺车间,炸死白塘桥处的一头耕牛。接着又来了4架敌机,轰炸西门外基督医院(现第一人民医院),炸死19人,炸伤6人,城郊百姓离家逃难。南通女师的教职员工、部分学生集中在学校里的“风雨操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1938年2月因日本鬼子登陆南通,学校领导宣布停课。马性生带着李文瑞等同学回如皋、海安去了。
南通沧陷后,学生四散。南通师范学校部分迁到启东海复镇,还有部分师生迁到姜堰下坝,利用空闲的粮食仓库建立的江苏省第一临时师范学校上课;如皋师范学校部分迁如东丰利镇。胡增钰在江苏省第一临时师范学校高师班学习,同学有李文瑞、高逊、马性生(海安人)、谢平放(扬州人)、陈宝珠(泰州人)、黄吉安(泰兴人)等人。
关于“江苏省第一临时师范学校”与如皋的缘分,也需交待下。据《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史》《江苏省地方志》,1939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指令省内师范学校重组:1、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泰兴樊堡(笔者注:应在泰县,一说如皋师范分为第一和第三临时师范学校)。2、江苏省立第二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安徽阜阳。3、江苏省立第三临时师范学校,原为省立如皋师范学校。民国28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令如皋师范改为“江苏省立第三临时师范学校”,至民国29年解散。抗战胜利前夕,江苏省教育厅又将民国32年恢复办学的铜山县乡村师范学校改为江苏省第三临时师范学校。民国34年12月宣布撤销第三临师。4、江苏省立第四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安徽太和。5、江苏省立第五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安徽阜阳。6、江苏省立第六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江浦。抗战期间,上述数所学校再次重组,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学校改为“江苏省立如皋师范学校”,剩余学校并入徐州师范等校。时至1945年冬,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如师泰县分校复员,即“江苏省第一临时师范学校”复员为“江苏省立如皋师范”,任命沈善芝为校长。根据上述校史,胡增钰、李文瑞、高逊、马性生都可视为如皋师范的校友。高逊后来选择回到母校如师工作。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李文瑞亲朋来如参观如皋师范,还不忘谈起李文瑞在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学校的往事。四位同学,两对伉俪,又是老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江苏省第一临时师范学校从1938年9月建立,到1940年1月就告结束。 李文瑞初中毕业后进了设在姜堰的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学校(简称一临师)师范科。原扬州市人大代表、姜堰市政协常委、水利局高级工程师徐礼毅是胡锦涛的父亲胡增钰、四叔胡增金、母亲李文瑞的师范学校同学。
1937年7月,卢沟桥沟桥事变后,沦陷区各大城市学校,纷纷被迫停办,大批青年学生无处读书。由于战事爆发,姜堰粮食市场很快萎缩,上海人仲敬五任姜堰农民银行仓库主任的大片粮仓闲置,他到泰州创业。那时候,日寇和汪伪势力还没有伸展到泰州、姜堰一带,因此,1938年夏,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在苏北创办四所临时中学,虽说是临时中学,但都是省立的,其中“江苏第一临时师范”,就是四所临时中学中的一所,设在姜堰农民银行仓库内(农民押栈)(据泰县《金融志》:江苏省农民银行姜堰办事处,民国25年即1936年5月设立,隶属如皋分行。行址在姜堰东大街,主任仲庆,抗战爆发后,民国27年即1938年7月停撤)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