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清明
来源: 康健
小时候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去祭扫烈士墓。初中三年只有七九年上初一时去过一次。扫墓是重要活动,老师要求穿戴整齐,白衬衣配蓝色、绿色的裤子。几乎人人都戴着红领巾,大家都快到十四岁的年龄上限了。虽然一九七八年底已经全面恢复“少先队”,大家仍习惯叫红小兵。红领巾一般都是布制的,有的洗得颜色都淡了。有钱的“土豪”同学戴绸制红领巾,不褪色,没皱褶,见风就飘。
初春的青岛,乍暖还寒,同学们一大早来到学校集合。排着整齐的队伍,每个班都打着一面红旗,一起徒步向烈士陵园进发。去的路上都比较严肃,没啥说笑声,只是反复唱着《扫墓歌》“山鸟啼,红花开,阳光照大路,红小兵扫墓来。墓前想烈士,心潮正澎湃,意志如长虹,气节如松柏。头可断,身可碎,钢铁红心色不改”。这首歌虽然有些低沉哀婉,但词曲俱佳。三十五年了,我依然可以哼唱出调子来,对我这种乐盲来说算是一大奇迹了。
到了烈士陵园,才发现里面早已挤满扫墓队伍。大家等了好一会儿才轮上,一位工作人员给大家介绍烈士事迹。石质墓碑后面有三座不是很大的土墓,这三位烈士并非牺牲在战争年代,而是解放后。因为监狱里关押的反革命分子暴动,三位公安战士在平暴过程中不幸罹难。这位讲解员大概讲过很多场次了,非常熟练,词句简短明了,语调慷慨激昂,声音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听完之后,大家齐喊口号,集体敬礼,敬献花圈。因为后面还有扫墓队伍等待,我们献完花圈就离开了。回身看去,我们辛辛苦苦,一路抬来的花圈被几个人迅速拿走,不知道搁哪儿了。
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一走出烈士陵园,大家已经没有刚才那样庄严肃穆了,你推我搡地开始玩闹起来。老师于是组织大家唱歌,不再唱《烈士墓前》,而是《少先队队歌》,由班里的金嗓子,长得酷似“潘冬子”的同学领唱。这首歌大家非常熟悉,声音也格外嘹亮。连我都能一字不拉地全唱下来,开头几句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妈妈说五十年代初她在少先队时,那时刚有队歌,郭沫若作词,马思聪谱曲,和我们唱地完全不一样。大家边唱边走,并不觉得劳累,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清明节扫墓活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先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祭扫烈士墓,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是非常必要的。看看当今深入骨髓的贪腐,岂不让先烈们寒心?俺自己当年也是满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立志做革命接班人,现在居然潜伏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讨生活,这对得起先烈吗?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